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繽紛手札

台北鶯歌 .鶯歌老街

今天原計劃獨自搭火車遊鶯歌老街,但想起我家小東愛搭乘火車,於是決定帶他一起出門,也可讓老婆在家休息,以享受幾個小時的清靜生活。

逛尋老街遺跡,並不適合童心童玩,更何況是處處瓶瓶罐罐,又易碎易破的陶瓷老街呢?既然帶著小東同行,今天的鶯歌老街行就不敢期望太多,只隨小東興趣的可否,跳躍式的隨緣參觀而已。

抵達鶯歌火車站,由後站出來,先逛文化路老街。文化路臨近大漢溪,在河運發達的時代,這條街道是鶯歌繁榮的地段,鶯歌的舊鎮公所就設在這一頭,如今老街沒落,鎮公所也已遷至車站的另一頭。文化路臨街的老房子大多拆除改建,僅剩兩棟的老建築較出名,其中的一棟「成發居」已成為危樓,隨時可能會被拆除。



成發居(歷史建築)

成發居,建造於大正8年(1919),取屋主陳發的諧音為名,為五開間的傳統四合院格局,另在臨街的正面加了拱廊造型的亭仔腳(騎樓)。

拱門以清水磚砌造,廊柱則融合了西洋與閩南風格,紅磚主柱與洗石子圓柱搭配使用。牆面窗台下則保留傳統閩南砌磚做法,屋簷上方的山頭則是當時流行的番仔樓(洋樓)牌厝。

女兒牆原有磚砌的典雅花瓶構圖,可惜多已崩塌,牆頭草雜生,建築破舊,貼上危樓警語。老房子雖已被列為歷史建築,但似乎為時已晚。陳家有意改建,文化局則計劃將成發居的亭仔腳及第一進的屋牆拆卸至鶯歌陶瓷公園內重組,加以保存。

文化路上的另一棟老房子「汪洋居」,建造於大正5年(1916),由余海惷建造,為三開間的二樓街屋,是當年鶯歌最早出現的洋樓,受大正時期流行的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影響,立面山頭有繁複的花紋水果泥塑雕飾,而山頭立著中國式的青葫蘆雕飾,顯現中西建築風格的融合。當年余家以「余合興」為商號 ,經營米糧生意,為鶯歌著名的商號之一。汪洋居的屋況保存良好,文化路拓寬時,也禮遇這棟古厝,未將被劃入道路用地的部份古厝立面建築拆毀。

文化路的巷弄裡還有一些老街遺跡,不過小東興趣缺缺,只想站走在鐵路旁的文化路上,等著看火車進出鶯歌站,所以只先參觀臨街的這兩棟老房子,巷內景點如磚窯遺跡、舊穀倉則等回程時再趁機補尋。



汪洋居(縣定古蹟)。


汪洋居(縣定古蹟)。



尖山埔老街

由文化街右轉中正一路,過鐵路涵洞,再左轉重慶路,不久就來到了鶯歌著名的尖山埔陶瓷老街,這裡是鶯歌製陶產業的發源地。

鶯歌製陶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嘉慶年間(1796-1820),福建泉州人吳鞍來台,發現鶯歌尖山附近所產黏土適於陶瓷,於是就在尖山埔開窯製造。

如今的尖山埔老街,已看不見舊建築,街道路面鋪上雅致的地磚,兩旁種植成排高長的蒲葵,為老街點染了南洋熱帶的熱情氣息。老街兩旁都是裝潢典雅的各式各樣藝品店,除了傳統的生活陶瓷工藝品,也不乏精緻高檔的陶瓷藝術品。僅以建築而言,這裡已無老街氣氛,是改造後的新老街。

鶯歌雖以製陶著名,但在清朝與日據時期,鶯歌居民仍以務農為主,陶瓷工廠僅有數十家。光復後,陶瓷業才逐漸蓬勃發展。民國五十年代(1961-1971),鶯歌陶瓷工業以大量生產的衛浴瓷與面磚,成功打開外銷市場,鶯歌也成為台灣陶瓷的生產重鎮,而贏得「台灣景德鎮」的美譽。鶯歌現有工廠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為陶瓷製造業,國內第一間陶瓷博物館也座落於鶯歌鎮。

喜歡陶瓷工藝品的人,在尖山埔這條老街可以悠閒慢逛,應可找到不少驚喜與樂趣。不過陶瓷老街並不適合我家小東,而他的心意也不在老街。他在進入尖山埔老街之前,就被鄰旁的鐵道所吸引,我們花不少時間,在鐵道柵欄旁的路邊坐等一班班的火車經過。

匆匆走過尖山埔老街,找家小店用餐,然後就逛往老街後方的「三號公園」了。這是今天在鶯歌老街待得最久的地方。小東在公園內的遊樂場遊玩得不亦樂乎!小東已年滿3歲4個月,奔跑攀爬,行動自如,無需在旁扶助照顧,我也樂得輕鬆,買杯咖啡,閒坐樹下涼椅,看著他爬上爬下的玩樂。



小東看火車。


鶯歌三號公園。



烘爐四角磚窯

回程,我們又來到文化路,小東也肯陪我進入巷弄尋找老磚窯煙囪。從「成發居」附近的文化路213巷內進入,遇叉路,再取左,就看到了不遠處的烘爐四角磚窯高高的煙囪。

四角磚窯是日據時代引進台灣的窯廠設施,鶯歌製陶業蓬勃發展,鎮內曾經煙囪遍地,是鶯歌的主要地景標誌。後來新式窯廠改用瓦斯為燃料,這種燃煤燒製陶瓷的舊磚窯就漸漸被淘汰了,至今鶯歌大多數的四角磚窯及煙囪都已拆毀,僅剩幾座而已。

這座停產的烘爐四角磚窯廠,已改為一般住宅使用,屋內仍保存著更古老的土窯,可惜無法入內參觀,只能隔著圍牆遠望磚窯煙囪。窯廠二樓的女兒牆仍保存完整,紅磚在陽光照耀下的映紅,美麗迷人。

沿著巷子地面貼著碎片陶瓷構成的步道穿梭於巷弄前行,沿途可看見舊式的紅磚厝,遇到了老榕樹,這裡另有階梯步道通往下方的河床,往陶瓷博物館的方向,而不知附近的古鐘樓遺跡何在?小東遊興已盡,因此未再往下走。續沿著巷子前行,繞回到文化路。



已拆除的舊穀倉

進鶯歌車站之前,再順道進入車站斜對面的鶯歌鎮農會後方,想參觀日據時代的舊穀倉。後方有兩棟老建築物,不知哪一棟才是穀倉?建物鄰旁的空地則堆疊了有一大片磚石土。

後來才知道,這片廢墟般的廢磚土,才是昔日「鶯歌石信用組合」(鶯歌鎮農會的前身)的舊穀倉。據說鶯歌鎮農會拆除廢棄的舊穀倉,打算在原址興建汽車旅館。不知實情如何?

鶯歌老街正默默進行著演化,新與舊,無情交替著,我想每一次來造訪這條老街,能看見的舊事物,只會愈來愈少。我帶著小東來到前站出口,想尋訪車站旁「謙記商行」這棟巴洛克式的洋樓古厝,卻毫無所獲,後來才知道,這棟鶯歌僅存的煤炭礦業公司遺跡,也被拆除夷平了。

逛鶯歌老街三個小時,搭上電聯車,在舒適的冷氣吹拂下,不久,小東就累趴在我身上,進入夢鄉了。這趟鶯歌老街之行,帶著孩子同行,雖然少看了幾處老街景點,不過我並不以為意,陪著孩子及看著孩子成長,這種心情的滿足是無可替代的。

我帶著小東出遊,大家別誤以為只是我在照顧他,其實他也在照顧我。有了小東陪遊,我的中年人生旅途中,少了一點滄桑味,而多了一點甜蜜滋味。

旅記日期:2009.02.09 (寫於2009.02.15)



旅行地圖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www.tonyhuang.idv.tw/



成發居,融和閩南與洋樓的建築型式。



亭仔腳(騎樓),牆面窗台下保留傳統閩南砌磚做法。



成發居左護龍,有洗石子門額及泥塑門聯。



汪洋居,鶯歌鎮唯一列為縣定古蹟的古厝。



江洋居,山頭有巴洛克泥塑裝飾,頂處立著青葫蘆雕飾。



小東坐等看火車。



小東看火車。



小東公園嬉戲(1)



小東公園嬉戲(2)



烘爐四角磚窯。



文化路幽巷曲弄。



老榕樹。



鶯歌鎮農會的舊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