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余紀忠講座 李歐梵、黃鍔院士開講 解讀人類集體焦慮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0年12月22日訊】[下午 06:17:58] meiman457 乃義:
【大紀元12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中壢報導)中央大學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的「余紀忠講座」,22日邀請到李歐梵院士和黃鍔院士兩位大師開講,從人文與和科學角度,解讀人類自工業革命以後所面臨的集體焦慮。李歐梵說,面對現實,要有積極的焦慮;黃鍔院士則建議以永續發展來適應氣候變遷可能面臨的焦慮;國家文藝獎得主王文興則提倡「環保生態新倫理」價值觀。

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李歐梵、中央大學國鼎講座教授黃鍔分別以「現代文學與音樂的兩個面貌」、「氣候變遷:一個非天然的災害」為題發表演講。包括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劉兆漢院士、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中視董事長林聖芬、國家文藝獎得主王文興都出席這場學術饗宴。

李院士為國際知名文化研究學者,父母均是中央大學大音樂系畢業,分別主修小提琴和鋼琴,音樂世家薰陶下,李歐梵的現代文學研究有跨領域養成大格局。

李歐梵說,12月22日,看似平凡的一天,但其實是廿一世紀第一個十年即將結束,讓他不禁回想一百年前1910年,當時正逢音樂家馬勒去世,西方的交響樂已發展到盡頭,反覆聆聽他的音樂,可感受到一種「焦慮感」;這一年也是《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過世的一年,象徵歐洲寫實小說的終結。
 
令人弔詭的是,「一百年前,是一個時代的結束,當下則是一個時代的開始」。但人類的焦慮卻始終沒斷過,而是可能會每況愈下。因為廿一世紀人類所要面對的,恐怕不只是文化、時代的問題,還要面對全球化競爭、全球氣候變遷等,他認為面對危機,要有「積極的焦慮感」。

黃鍔院士則以「氣候變遷:一個非天然的災害」為題發表演講。他表示,地震、乾旱、洪水與暴風雨是「天然危害」,但人類的疏失或過失導致的財物損失與人員傷亡則是「非天然的災害」。去年全球天氣較為寒冷,有媒體形容有「小冰河」時期來臨;加上正負兩度C的推波助瀾,使得人類面臨存亡界線,物種存留的臨界,但他認為這些都很武斷,並不科學。

黃鍔院士以獨創的數據分析研究方法,發現地球每250萬年有一個大曲線波動,稱為「冰河期」,主要受地球軌道所影響。但從海洋最深層的氧18同位素取樣發現,其實是人類現在是處於有史以來最涼快的時期。他引用最近《經濟學人》雜誌一段文字「煙塵無處不在,世界最高的山上亦不能倖免。它導致冰川融解,而非氣溫上升。」顯示有些是人類污染造成,並非氣候因素。

他認為,人類對極端氣候了解太少,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焦慮。科學家追求的是真理,應讓數字說話。但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必須以「環境永續」來面對,人類應學習如何適應,改變生活型態,強化造林、護林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