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6日訊】(美國之音2010年12月16日報導)台灣一位主要媒體資深記者日前辭職。他指稱台灣新聞媒體受到商業與政治過多干擾,記者們被迫喪失職業道德與操守。
台灣中國時報資深記者黃哲斌今年12月辭職後在博客上發表文章,揭露台灣新聞媒體受金錢左右的現象。他在文中解釋,「業配新聞」就是「廣告主付費,卻包裝成新聞,意圖與媒體共謀唬弄消費者的廣告形式」。
黃哲斌1994年進入中國時報,曾擔任過地方記者、社會記者、編輯、中時電子報副總編輯、中國時報調查採訪室資深記者等職務。
媒體失格,為錢自毀貞操
黃哲斌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說,近幾年台灣政府與企業直接支付媒體廣告費用,使媒體甚至不敢報導負面的事實,拋棄了獨立客觀的監督角色:「業配新聞,或說媒體置入性行銷(Placement Marketing)越來越嚴重之後,就變成原本應該擔任守方的防守者不去擋,就門戶大開,只要你付錢,我就讓你達陣。大家最後喪失的是第四權,或知的權利。媒體跟政府、跟企業之間本來應該有的制衡關係,完全被破壞掉。」
黃哲斌說,事態已經嚴重到某些記者到政府機關或企業去時,不知道該先開口要求採訪,還是要求對方買廣告。而台灣某大報系更即將實施「浮動薪資制度」,照拉廣告的數量決定記者薪資多寡。黃哲斌認為這是十分可恥的事情:「有些記者也講說,他到某些機關去採訪,其他媒體覺得沒甚麼新聞價值就要走了,他卻被新聞聯絡人留下來,說這篇我有買你們業配,你要好好報導,我要等著看。對於一個獨立採訪的記者來講,這是最大的羞辱,可是他卻必須要照作。」
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張景為對美國之音說,置入性行銷的確不符合新聞專業:「黃哲斌的這篇文章,寫的是針對台灣目前整體媒體環境跟經營生態的問題,就像他文章裡所提到的,他並不是針對某一家媒體,甚至某一家報紙。中時怎麼看黃哲斌這個個人? 基本上黃哲斌是中國時報資深而且很優秀的記者,也算是中國時報的中級主管,中國時報當然尊重他的意見跟看法,誠如我們剛剛所講的,他點出的是台灣目前整體媒體環境共同面對的困境跟挑戰,要我們共同來解決。」
政府資金進入媒體的效應
黃哲斌認為,政府這樣做更不應該,因為政府是拿納稅人的錢來給民眾洗腦。他提到近期有經濟部花錢購買媒體來報導「國光石化廠」的正面新聞,還有超過一億元台幣的花博統包案。這些購買媒體的錢,甚至直接編列在「政府採購決標」的預算當中。
而中國資金挹注台灣媒體,也引人注目。監察委員吳豐山在11月通過糾正文案,認為中國大陸各機關在台灣平面媒體以各種專題報導方式,實質是以金錢購買新聞,損害台灣媒體的獨立自主。
政治大學新聞系主任林元輝認為,新聞專業是民主重要的一環,應該立法規範政府買媒體的現象:「政府應該是以它的獨立作為贏得大家的掌聲,但現在政府是希望以買媒體的方式,來欺騙閱聽大眾,欺騙老百姓,去得到掌聲,反正它手裡頭多的是錢,可是那錢是來自納稅大眾的血汗錢。」
前些時候,聯合報記者朱淑娟也因為業界現象而辭職。天下雜誌發行人殷允芃曾當面質問新聞局長江啟臣,「用人民的錢欺騙人民,是卑劣的民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也曾表示譴責。
要求馬英九出面,推動公民運動
馬英九總統當選時曾簽署「反政治性置入性行銷」承諾書,黃哲斌要求他實踐政見:「他必須要為他的政治誠信負責,否則再不會有人相信他所謂跟人權或跟改革有關的宣誓。」
黃哲斌今後將透過持續報導跟評論來揭露此現象,並推行公民聯署,還將無償演講,也不排除向國際組織如「自由之家」等申訴。聯署開放僅兩天,已有70幾個組織,3千多人聯署,在Facebook上也有約4,500人聯署,立法委員林淑芬也聯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