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30日電)美濃客家庄教學體驗農場庄主陳文榮,放棄高雄市政府朝九晚五的工作,憑著對客家文化的熱忱,回到美濃鄉下,尋找早期農具,憑雙手打造1公頃多的傳統客家農庄,推廣客家文化。
家族世代在美濃務農,陳文榮從小看著爸爸和爺爺在大太陽底下辛苦工作,一生的青春都耗在農務上,陳文榮對農業也產生感情。長大後,喜歡創意的陳文榮就讀大眾傳播領域,在高雄市政府上班,朝九晚五的工作雖然很愜意,但陳文榮總想做點什麼。
民國89年,台灣適逢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際,台灣農業面臨空前困境,急需轉型尋求出路;且客家文化逐漸消逝,當時都還沒有客家委員會、客家電視台等單位,年輕人口外流嚴重。對農業有興趣的陳文榮,憑著理想與執著,選擇回到鄉下,結合創意、農業和客家文化的元素,打造出教學客家庄。
從都市搬到鄉下,生活也從冷氣房變成風吹日曬雨淋,陳文榮樂在其中。他說,抱著拋磚引玉的心情回到家鄉,希望有更多人能發展在地產業,帶動當地就業。
9年前,陳文榮祖父病倒在床上之際,召集子孫,耳提面命交代,必須保留世代維繫家人生計的農耕道具,並發揚客家文化,繁榮農村。這些話,陳文榮都聽進去了,好好收藏爺爺所留下的牛犁、鐵耙、畚箕、風鼓等農具,還有1頭牛。這些現在很難找的農具,豐富了庄園內容。
庄園就像1個傳統的客家農家,非常簡陋,同時也展現出客家勤儉刻苦的精神。庄園強調就地取材,以土窯為例,使用的是當地的月光石,因為月光石穩定度高,保溫效果好。在烤窯時,陳文榮還會告訴學生烤窯的故事,學生們有故事聽,又有東西吃,都很喜歡烤窯。
剛開始,農庄經營的很困難,也很辛苦,連年虧損,陳文榮說,「回到鄉下,就要降低欲望,基本能過生活就好」,否則很難繼續堅持下去。
東西壞了,陳文榮就用雙手修理,還用當地材料,研發出很多創意的「玩具」吸引學生。例如早期閩客械鬥時所使用的「竹裡炮」,還有協力木屐、風火輪等,很受小朋友喜歡。
平日沒有旅客時,陳文榮要頂著大太陽,到小番茄園、棗子園裡「疏果」,拔掉小番茄的嫩芽,除去多餘果實,以免影響到其他果實的成長,
美濃客家農庄每年約有3萬人次造訪,成為嘉義以南,一日校外教學最受歡迎的地點之一。為了照顧弱勢學生,陳文榮提供清寒學生免費體驗,也受到旅客的喜愛,人潮也帶來錢潮,陳文榮請來當地人做導覽,也帶動當地就業。
陳文榮致力推廣客家文化,日前獲得教育部「社教公益獎」。當記者問是否未來想要擴大規模商業經營,賺進更多鈔票時,他說,「錢不是重點,重點是要能推廣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