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報告:投資大陸 台灣企業政府兩敗俱傷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吳英編譯) 提供風險及商業情報專業評估的Xiphias Consulting公司,在今年完成的「風險評估:台灣半導體在中國的投資(Risk Assessment: Taiwanese Semiconductor Investment in China)」報告中指出,台灣半導體公司投資中國僅能獲得短期利益,但長期而言,仍然會喪失競爭優勢。

這份報告從台灣與大陸的政治經濟歷史背景及發展,闡述台灣半導體企業赴中國大陸投資的過程,並以江蘇模式說明中國大陸地方政府竭盡所能吸引台灣半導體企業,以產業群聚模式投資中國的案例,最後,從政治、經濟與技術層面分析台灣企業投資中國的意涵。

根據本報告的研究,台灣企業在1980年代中期,由於新台幣升值、台灣政府對企業間接投資中國大陸限制的解凍、中共啟動經濟改革政策,以及中國的固定成本低廉(如勞工成本)等因素,開始透過第三地赴中國投資。

2001年及2002年,中國大陸與台灣分別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員後,台灣逐步消除對中的貿易限制措施,加以外在經濟環境的變化,使得2002年台灣對中國的投資金額急速增加。

該報告說,台灣企業大部份將在台灣的產業群聚模式轉移到中國大陸,因此,江蘇省以優惠措施瞄準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錨定廠商(anchor-tenants),如鴻海公司、神達公司等,成功建立半導體產業群聚模式的崑山加工出口區。

依據報告的分析,中國大陸吸引台灣企業的最大誘因是低廉的勞動成本,約為台灣的1/10。中共雖然在1995年訂定相關勞工的法規,但中國勞工的權益仍未受到重視,相對而言,台灣的勞工法規相當完整,且貫徹執行。除了勞動成本外,台灣企業也享有相當優惠的土地成本及各項的稅賦減免優惠,且中共的「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授予投資中國大陸的台灣籍人士,享有國內一樣的待遇,例如他們在中國購買火車或國內線機票時,不需要繳付外國人必須繳付的額外稅。

報告指出,中共的地方政府竭盡所能的吸引台灣企業投資,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國民所得,以爭取中央的優良評價。不過中共中央鼓勵台灣對中國投資的目的,則是提高其軟實力對兩岸互動關係的影響力,顯然政治目的大於經濟。

報告認為,投資中國的台灣半導體企業具有政治、經濟及技術等3個層面的意涵。就政治層面而言,兩岸的經濟整合包括兩岸簽署的經濟協議或企業的跨海投資,都甚難擺脫中共對台灣政治實體的強勢觀點。中共的終極目標是統治台灣,而台灣政府則面臨兩難的局面,一方面要顧及台灣企業的需求,另一方面則要考慮支持傾向反共的社群,否則可能失去政權。報告指出,投資中國的台灣企業最多僅能左右中國地方政府的決策,但無法影響中共中央的對台政策,亦即經濟整合以及投資並未增加台灣對中共在政治方面的影響力。

兩岸互動的增加對台灣帶來數項經濟意涵,包括過度依賴中國、產業空洞化以及喪失知識優勢等。投資中國大陸代表將資金及生產線由台灣轉到中國,並且在相對不安定且對台灣仍有敵意的中共所管轄的領土購置資產。就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發展而言,投資中國不但減少台灣的半導體就業機會,而且將使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空洞化,動搖台灣原本的全球半導體產業領先地位,同時增加中共對台灣企業以及台灣經濟的控制。

通常經濟整合有2種形式:「有條件參與(conditional engagement)」以及「無條件參與(unconditional engagement)」。前者係指透過經濟整合的承諾改變對手國的行為,後者則是透過無限制的經濟整合改變對手國的對外政策。作者指出,中共運用軟實力企圖影響台灣即是典型的「無條件參與」,在此情況下,台灣企業甚難抵擋中共刻意營造的商業環境,台灣政府自然無法維持「有條件參與」的兩岸經濟整合政策,更因此喪失與中共的談判籌碼。

報告進一步分析,台灣半導體產業投資中國大陸所伴隨的技術轉移,將為台灣帶來喪失競爭優勢、無法保護台灣智財權、以及軍事安全方面的風險。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最近發布的統計資料,進入中國的智財權,有90%遭到仿冒。如果中國籍技術人員從台灣企業學得更多的技術,台灣半導體企業將失去其在全球科技生產網絡的地位,而且如果被盜取的智財權涉及軍事安全,那麼將危及台灣的國家安全。

報告認為,台灣企業投資中國大陸僅能獲得短期利益,因投資伴隨的知識與技術的移轉,中國大陸將腐蝕台灣技術的優勢,更嚴重的是,台灣對中共的談判籌碼亦將受制於越來越依賴中國的投資與經濟整合,更遑論抗拒中共的威脅壓力。那麼,長期而言,台灣企業的競爭優勢將不復存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