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校長見死不救 學生被打死 200武警搶屍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1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方曉報導)江蘇省新沂市棋盤鎮棋盤中學初三學生王振雨,因阻止3名同校學生毆打班主任老師王通達,在17日晚自習後遭到那3人的瘋狂毆打,當場被打死。當時校長及值班主任及教師目睹暴力殺人的過程竟無人制止。200多名武警試圖搶走死者遺體。據王家人透露,一名殺人兇手的家長勢力很大,「在北京做大官。」

事發轉天,王振雨的母親及家人在學校門口擺放花圈,為冤死的兒子燒紙,大放悲聲。但校方一直對王家人不予理睬,學生們也遭到恐嚇,不許給王振雨作證。而王通達事後逃之夭夭,也不為王主持公道。王振雨父親在國外打工,目前尚未回家。


18日,王振雨的家人在學校門口為其憑弔。(家屬拍攝)

18日,王振雨的家人在學校門口為其憑弔。(家屬拍攝)

截至記者發稿,處於悲痛中的王振雨的母親表示,不論是新沂市政府、公安還是棋盤中學皆無人理睬他們的訴求。死者家人告訴記者:我們得到消息說,明天(21日)新沂市政府及公安局要來人採取強制措施了,我們怎麼辦啊?!此外,他們給新沂市電視台打電話求助媒體幫助,被告知:「主任不在,我們管不了這個事。」

晚自習后被當場打死

王振雨的母親通過電話對大紀元記者講述了事情經過,幾天前,王振雨目睹班主任教師王通達被本校3名學生毆打,曾勸阻。17日晚7點20分左右,上晚自習後從教室出來,王振雨被那3人追打到校門口,一陣瘋狂暴打並被攻擊頭部,導致大腦瘀血當場死亡。3兇手驚慌逃走。

施暴過程中,校長李月武親眼看到幾名學生群毆王振雨而不制止。學校保衛科科長胡某當時正和值班的兩名主任及一名教師喝酒,不但不聞不問,也無人報警,眼睜睜看著學生被打死。之後有教師用三輪車將王振雨拉去鎮上的醫院。經過鎮政府附近時遇120急救車到場,醫生檢查後宣佈王在半小時前已死亡。


15歲中學生王振雨被3名同校學生打死。(家屬拍攝)

200武警搶屍

王振雨的哥哥對記者表示,王的家人得知孩子在學校被打死了,急忙從村裡趕到鎮政府,他們所在村的村民們也一起出動看個究竟。王振雨的母親看到生龍活虎的兒子已經變成殭屍,悲痛得幾乎昏厥。王的母親表示,兒子活潑開朗,學校成績較好,身高1米80,他還是15歲的孩子啊!

當晚來了200多名武警,要把王振雨的屍體搶走。王振雨的母親悲憤地說:「我們不能讓他們搶啊,他們家沒有孩子嗎?我們全家人和村裡的百姓都拼命保護孩子的,我們哭啊,哪裏有天理啊!」「如果當時校長和老師管管,我兒子不會被打死……」


王振雨的遺體被推到學校,由40多名家人看護,以防武警搶屍。(家屬拍攝)

校長及王通達都跑了 便衣員警搶相機

據王振雨的家長表示,事發後棋盤中學的校長和王通達老師都跑了,不見他們的蹤影,學校及新沂市方面沒有人給他們一個解釋和說法。轉天(18日)中午過後,他們全家人推著死者的冰棺、帶著數架花圈來到學校,在校門口為兒子燒紙憑弔。而周圍有便衣員警監視,他們用以拍照的手機和相機都被搶走。

棋盤中學一名不敢透露姓名的學生告訴記者,可憐的王振雨的母親快瘋了。而目擊學生們被政府和公安叫去「問話」,「把我們嚇死了,誰也不敢說甚麼了。」而且網絡論壇上相關的發帖均被刪除。

駐守學校護屍 武警虎視眈眈

王振雨的哥哥還透露,目前躺在冰棺中的弟弟遺體被他們推到學校大廳,家裏的40多人輪流看護著。而那些武警並沒有撤走,而是駐守在鎮政府,伺機再搶奪屍體。而王的父親正在國外打工,得知噩耗正往家趕,尚在路途中。「我們要等他回來見自己的兒子一面。」

王振雨的母親哭得聲音沙啞,她告訴記者,這兩天去了新沂市政府,但沒有一個官員接待他們。一個當時在弔唁現場監視他們的政府人員惡狠狠地說:我才懶得管你們的事。她說:「我要為兒子討公道,這世上沒有天理了嗎?」

王振雨的親屬及其一名同學均對記者表示,3名兇手均姓沈,「其中一人的家庭很有勢力,其父在北京當大官。」據透露,此人平時在學校就極其囂張,學生和教師都懼怕他,他過生日時,學生們被迫給他湊錢,達2萬元之多。該校之前也發生過暴力致死學生事件,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新沂政府 公安皆推諉

20日,大紀元記者給新沂市政府辦公室去電瞭解其對該案的態度,接電話的官員稱,新沂市公安介入正在調查事件,具體事宜市政府不管。記者撥通新沂市公安局指揮中心辦公室電話,對方搪塞到:這個事你打政工部門的電話,我們不知道,便收線。新沂市公安局信訪辦公室的人員接到記者的電話諮詢稱:我們對這個事不清楚,你打錯電話了。

新沂市棋盤鎮鎮政府的工作人員在電話中對記者表示,王振雨被打死的事在當地盡人皆知,但自己不方便透露甚麼。記者問是否武警正在鎮政府駐守,對方馬上掛斷電話。

相關新聞
四川警民暴力衝突 警車被掀 局長挨打
青島暴力拆遷凌晨三點推倒十戶民房
「血房地圖」:聚焦中國暴力拆遷
上班6天誤觸輻射源 貴州24歲青年面臨截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