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久:《十月圍城》— 那些微小而溫暖的光輝
【大紀元1月8日訊】《十月圍城》可算2009華語片的扛鼎之作,內地累計票房已逾2.7億。作為一部成功的商業大片,它可以引出許多話題,同時又具備了複雜的內涵,可以讓人從不同方面挖掘。
《十月圍城》承載了一個沉重的背景:辛亥革命的前夜,「全國地動山搖」的前奏。然而這部影片其實與民主、革命沒有太多正面關係,它對「民主」、「民權」是淺嚐輒止的,在題材上打了一個擦邊球,乃至片中地位最重要的大人物孫中山,也只在最後一個鏡頭裡才露了一下正臉–當然,即使是「擦邊球」,一個稍有關心中國社會民生民權的人也足以對照當今時局,發現政權將亡時的種種跡象。
相比過去國內那些矯揉造作的革命影片,《十月圍城》的境界無疑有了很大提升,不見了臉譜化的人物,也少了很多味同嚼蠟的「黨八股」台詞,轉而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喜怒哀樂帶動情節發展,在人性的自然流露中引起觀眾的共鳴。政治、革命題材的影片本是容易過時的,所謂政績、軍功,終不過「君臣一夢,今古空名」,是很虛幻的東西,反倒是大背景下小人物具體而微的人生,更容易令人「心有慼慼」。許多人表示自己看《十月圍城》時曾數度灑淚,筆者在觀影過程中,也曾在某些悲壯時刻,感到現場觀眾為片中人物命運唏噓不已。這或許也證明了藝術創作中的一個道理:真正打動人心的,不是空洞的豪言壯語,不是虛幻的革命理想,而是千古以來人所共通的情感與追求,比如這部影片中所表現的:道義、忠誠、仁愛、廉恥、自尊等等。
影片講的是個類似「捨身成仁」的故事:得知孫文要到香港策劃起義大計,清廷如臨大敵,同時一群擁護孫文的民主人士下決心盡一切可能保護他,在大商人李玉堂的召集下,乞丐、小販、車伕、賭徒、流亡者、學生都加入了保衛的行列,與清廷刺客殊死相拼,直至孫文安全離港。本身是一個悲壯的故事,但由於描寫的多是市井小人物,影片中也不時穿插一些笑料,然而越是在這種看似輕鬆的氣氛中,最後的犧牲越令人感到辛酸。
與國內螢幕上常見的喊口號的英雄不同,片中那些為保護孫文出生入死的壯士,除了極少數幾個知情者,大多數人都是在不明就里的情況下參與行動的。他們不懂什麼千秋家國夢,對革命、民主一知半解,甚至沒什麼文化,之所以勇於衝鋒陷陣乃至放棄生命,並不是為了追隨某個人的政治理想、治國抱負,而是為了守護他們心中最為重要的事物:身懷絕技的乞丐劉公子是為了償還自己因錯愛犯下的罪孽;背井離鄉又慘遭喪父之痛的戲班少女方紅是為了報殺父之仇,為了回家;忠心耿耿誓死護主的車伕阿四,是為了行動結束之後迎娶自己心中所愛,擁有一個完整家庭;人見人欺、醉生夢死的賭徒沈重陽,則是為了踐行作為一個父親的責任……他們都有各自的心願,在別人眼裡看來或許微不足道,但對他們而言卻是這紛亂世間上最寶貴的東西,哪怕為此失去生命亦在所不惜。
保護孫文的行動開始時,影片的氣氛也變得凝重悲壯。然而越看到後面越會感到,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的政治理想、治國抱負再高遠,終究是虛幻不實的,政權更迭本非人力所為,正如孫文本人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世界潮流」乃是天意安排,不是人為的產物。反倒是在天象變化下人心種種善性的流露,人為守護心中和平、安寧的”淨土”而作的種種努力,才真正令人感動。
整場悲劇的最高潮,是冒充孫文的十七歲少年李重光,獨自坐在失控滑行的車裡,深知自己身處危境,由驚惶到絕望到鬆弛最後到視死如歸,那一幕令人動容。其他人守護的是各自的「家」,回家、成家、保家,而他嚮往的是一個屬於更多人的光明未來。在路上,他如是對阿四說:「阿四啊,你一閉上眼睛就是阿純;我一閉上眼睛,就是中國的明天。」滿懷希望,無限憧憬……
片中那些慷慨赴死的壯士都是歷史上的無名小卒,但是他們都曾作為一個人認真努力的活過,他們的光芒微弱,卻又溫暖。即使在那樣一個沉重黑暗的時代幕布之下,他們也從未放棄對生命和光明的希望。影片結束時,我看著孫文眼中的淚光,想起兩句詩:「好像一點紅爐雪,散作人間照夜燈。」
那些默默無聞,卻能堅定不移守護心中最重要東西的人們,就像那個洗去塵垢,昂然挺立的劉公子。從他們內心深處綻放的尊嚴之光,是如此高貴而明亮。@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