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明探索

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9-2)

妙哉,眾妙之門

老莊悟道之奧祕,其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在於他抵達「知常」以後,就放棄智識,不要智識。所謂「知常」,我以為只要知性就夠了,不須要運用理性。即對我們所處的世界,認識「一般時真理」(參閱有關我論述《真理》一章)就夠了。

我們用知性「知常」了,這個世界就被我們所認識,若果我們運用理性,繼續追問下去,這個宇宙世界就永遠認識不了。西方人的理性,對科學很有用處,可是對哲學既是個死結。

表面上我們看到理性似乎無所不能,他不斷地認識事物,這個世界不斷被發現、不斷被認識,可是我們得到的永遠是相對而達不到絕對。這個理性的誘使,反而使哲學陷入困境,裹足不前。那些追求「第一動因」,尋求本體論的哲學家們,只能望「無」興嘆。

理性無法「打破沙鑼問到底」,它無法解決「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這是阿里士多德創造關於思維的邏輯學以來可能沒料到的困境。理性竟會如此無能,常使人陷於自相矛盾之中?及至到了康德的出現,才指出了理性的侷限性。康德雖為理性畫清了界線,但其遇到終極問題,還是「不可知論」。究其原因,還是理性在作怪。而老子則不同,他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不涉及理性,只到知性的「知常」而止。

「知常」就是認識了這個人類的世界,決不會有理性的困擾。因為「知常」了,這個世界不再有激起我們意識的欲望,意志寄託於意識的活動來尋求歸宿落了空,人生到頭來竟是如此毫無意義:一切都隨著死亡而消失,什麼榮華富貴、什麼王尊貴主、什麼人生刺激享受,都沒有用,一切都是短暫而虛妄的夢幻。但意志不會就此屈服於知性而停止活動,一是跨向理性掉入不可知論的深淵讓意志夢斷黃梁,無所歸宿而死;二是到知性的「知常」而止,轉而去作天人感應,抵達天人合一的境界,讓意志歸宿於那圓滿的心。

一切都完美了,完善了,生命意志有了歸宿的滿足感(梁漱溟稱之為「情志安寧」)。於是,意志有了安適的場所,它不再蠢蠢欲動,它不再有所欲望,它與心合而為一,它安息了。人在他有生之年得到永恆的價值意義。

西方哲學自阿里士多德以後,雖有類似老子「無」的天啟哲學,但因為這些哲學都是在理性走到盡頭後,無法證明世界宇宙最後的「自動因」或說「物自體」才轉而祈求天啟,因此這些哲學都帶上神祕的色彩。而老子的哲學不同,他認為「知常」就是認識這個世界了(見老子《道德經》第16章「知常曰明」,266頁)。這個世界不需要再認識,就是「人法地」(《道德經》第25章268頁)的任務已經完成,可以轉而去「地法天」了。

這是幾千年來,人們看不到老子這個道無玄妙之處。這也是西方理性哲學所無法理解的。

(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