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陳瑋臻台北報導)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PIDA)於20日上午舉辦「2010年光電大未來」研討會,針對太陽能全球產業的竸爭力及板塊移動進行探討,PIDA經理陳婉如表示,自全球金融危機後,至使全球生產據點布局改變,歐洲廠商製造優勢的流失,台灣將歐美出口部份重心轉移至亞洲區域內的生產分工體系,日本占有率流失至其他國家,而美國更是由於貿易保護主易之故,將陸續吸引多國外商前往美國投資設廠,她指出美國將會是未來重要的發展國。
她表示,美國在眾多的政策,包括電價買回、減稅獎勵以反義務比例等刺激下,目標在2012年前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10%,2025年提升至25%,投資預算將在10年內達到5千億美元,使太陽能產業就業人數在2年內成長83%。
而在美國施行「購買美國貨」條款下,將吸引德國、中國及台灣等外商前往美國投資設廠,且日商也開始布建海外第二生產基地,在美國設廠將成日商優先的策略。
至於近3年快速壯大的韓國的太陽光電產業,從去年即開始積極開拓國際市場,而中國則垂直整合太陽能產業,從國際轉向國內市場。
台灣轉入亞洲生產分工體系
亞洲廠商也從被動產業升級開始承接國際產業的轉業,目前歐洲已開始對亞洲廠商釋出模組代工訂單,日本也對台灣釋出電池代工的訂單,台灣將從對歐美出口部分重心轉至開拓亞洲及發展內需市場,台灣現已融入了區域經濟的價值鏈。
台灣在CIGS、聚光型等新興技術已於國際接軌相差不大,在2009年多晶太陽能電池效率最高可達16.8%、單晶可達18.9%,進步躍升;且台灣開始調整經濟結構及尋求新興出口市場,將持續擴充產能、研發高效率的產品。PIDA估計台灣已有6成的電池廠已經或即將進入模組製造的領域,台灣太陽光電產值在2015年可高達4千5百億美元。
最後陳婉如指出,台灣的優勢在於企業創新能力不斷的提升,政府的支持改善了產業競爭環境,但未來在貿易障礙及供需的壓力下,勢必讓大多數小型廠商難以生存,而中型廠商也將面臨轉往利基市場或退出的選擇,這些都是急待解決的課題。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