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獻公死了,晉國發生了內亂,為了躲避追殺,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幾年,先後到過狄國、衛國、齊國、宋國和、楚國和秦國。
在楚國時,楚國國君楚成王對重耳很好,以諸侯的禮節招待他。有一次在宴席上,楚成王和重耳開玩笑說:「公子要是回到晉國,將來要怎樣報答我呢?」重耳說:「金銀財寶楚國有的是,晉國又有什麼可以獻給大王的呢?」楚成王說:「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說:「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夠回到晉國,我願意跟貴國交好,讓兩國的百姓過太平的日子。假如有一天,兩國發生戰爭,在兩軍相遇的時候,我一定會命令軍隊向後撤軍三捨(九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不久楚國和晉國發生了戰爭,晉軍果然後退了三捨。
「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轉自正見網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