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思想予以形象化,屬於中國表演體系的一項重要特色。例如《雁翎甲》塑造時遷的形象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時遷的綽號叫「鼓上蚤」,形容他像跳蚤,不受地心引力束縛的自由彈跳,飛簷走壁竄高竄低;而且縱使在鼓上蹦蹦跳跳,也不會發出一點聲音。文字「鼓上蚤」三個字包涵這麼多意義,這個形象性強的綽號讓人一下子明白時遷的本事。
戲曲表演卻不容易演跳蚤,因為它太小,觀眾對它的視覺印象不深;鼓上蚤在想像中不成問題,在舞台上就不行。舞台上怎麼塑造時遷?甬崑把時遷形象化成人人都熟悉的麻雀,麻雀小而敏捷,一下在屋簷,一下在地上,時遷行為的特殊模式與思想反應的細微狀態藉麻雀都容易發揮出來。
《雁翎甲》是齣崑曲戲,而且是甬崑,這是寧波在地化了的崑曲,甬崑以精彩武戲聞名,像這齣《雁翎甲》就創造出時遷走「雀步」的形象:「一蹲一跳、忽飄忽着,顯得敏捷輕靈,無拘無束,好像是一隻麻雀在地上的歡快蹦跳」。原本「鼓上蚤」三個字舞台不易表現,轉換成麻雀形的動作,立刻把神偷身手的輕盈、位置的出沒不定(以防被跟蹤或鎖定)等等情狀,具體呈現在觀眾眼前,觀眾一下子就能抓到重點,而演員更可以將這個形象衍生,做成藝術性的創造。
《雁翎甲》描寫一個有霧的夜晚,時遷奉宋江之命,潛入徐寧家盜甲。他出場先自報家門:「我,時遷奉宋大哥將令,著我到徐寧家去偷取雁翎寶甲。我日裏行來,已是黃昏時分了。阿呀,妙吓!你看星迷霧鎖,月暗雲升,眞個是天隨人願」,接著開始唱曲,同時他在舞台上使用雀步特色的身段表演,輕靈迅捷。
時遷攀過一進一進的宅院,時間也一更二更三更的流逝,中間有一些突發狀況,時遷巧妙一一化解。進入內院的室內,天已四更,他發現裝雁翎甲的小箱高懸在最高屋脊上,他豎蜻蜓,再兩腳勾上,彎腰挺身到樑上,上到最高的樑,將甲箱取走。
楊蔭瀏曾訪問崑曲老藝人李靜軒,存錄下崑劇的資料,其中包括《雁翎甲》裏的倒掛,說這是觔斗中最難的:「(最難)莫如《水滸記-盜甲》中小丑所扮時遷之反千彎腰觔斗。當其登高桌時,用豎蜻蜓式將兩足插入凳次,然後彎腰翻身而上,既得甲箱,更翻身輕滾而下,足無聲息,文班武角,咸以為難矣(1926.3.15錫報)」。(楊蔭瀏音樂論文選集)
現在演出,架起由低而高的樑,演員施展「彎腰觔斗」宛如特技,一般正面朝上攀爬已很困難,像這樣倒掛的彎身向上,如果腳沒勾好,腦部著地摔下來就非常危險,這不是一般未受訓練的人所能演出的。
晚清楊鳴玉是武功很高的著名武丑,蕭長華誇讚他的幼工底子與武技特別好,且主要是楊鳴玉善用這些武技、絕技來刻畫人物性格,突出劇情,而非賣弄技藝。蕭長華說楊鳴玉演《盜甲》的時遷,楊鳴玉不是把時遷演成一個賊,而是把他演成一個飛簷走壁、身輕如燕而氣概不凡的好漢。還說:「他的動作,不論怎樣『翻騰跳竄』,全不失好漢的機智、敏捷、靈巧的本色,使人感到那麼可愛。」可知,時遷所採取形象化的表演方式,並非只在模仿小偷動作,而是藉輕巧如燕、雀般的動作,表現出一種精神上、思想上的技藝高超境界,使人佩服、嚮往。
《京伶十三絕傳略》寫楊鳴玉:「將捷賊真形攝取無遺,輕如乳燕,巧似狸奴(古稱,今稱為貓),其武功之純,非數十年爐錘不為功也」。簡單的幾句話,說出對其人其藝的贊賞,而且也是形象化(爐錘-鐵在爐中不斷錘煉蛻變成鋼)的表達。@*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