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歲時節慶禮俗

常見古代曆法名詞釋義(上)

【黃曆】

中華民族長期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它以朔望的週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曆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故稱黃曆,又叫中曆、夏曆,俗稱陰曆。古人寫文章,凡用序數紀月的,大多以黃曆為據。如《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黃曆的六月、七月相當於公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節氣】

是中華民族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份。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氣」,月中叫「中氣」。古詩文中常用二十四節氣來紀日,如《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夏至白天最長,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稱夏至、冬至為至日,這裡指冬至。

【初陽】

約在黃曆十一月,冬至以後、立春以前的一段時間。此時陽氣初動,故稱「初陽」。《孔雀東南飛》:「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 唐太宗詩云:條風開獻節,灰律動初陽。百蠻奉遐贐,萬國朝未央。

【四時】

指春夏秋冬四季。黃曆以正月、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歐陽修《醉翁亭記》:「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杜甫《相和歌辭‧前苦寒行二首》:楚人四時皆麻衣,楚天萬里無晶輝。

【社日】

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在春分前後。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聲。

【初七】

黃曆七月初七,民間有七夕乞巧的風俗。傳說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孔雀東南飛》:「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金缶魅詩》詩云:七月初七夜,吾當示汝形。

【下九】

黃曆每月十九日,是婦女歡聚的日子。《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初七及下九」 。

【干支】

天干地支的合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如《馮婉貞》:「咸豐庚申,英法聯軍白海入侵。」咸豐,皇帝年號;庚申,干支紀年。

【紀年法】

中華民族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骰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2) 年號紀年法。

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後序》「德祐二年」、《雁蕩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年號)等。

(3)干支紀年法。

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

(4)年號干支兼用法。

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後。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慎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祭妹文曠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丁亥」是干支紀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干支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