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空間的探索

劉培華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

當每一個人呱呱墜地時,就開始對這個世界、這個我們所生存的空間充滿了好奇。剛出生時,我們所能看見的,只是一點點的光影,漸漸的,我們能看見的是最親愛的家人。

慢慢的,當我們學會了爬,學會了走路,將發現這個世界不再只是頭頂上的一面白牆,而是這麼的無法預知及廣大,我們多麼期待去探索了解這個我們所生存的空間。

在某一個幼稚園裡,有一群可愛又天真的孩子,在一個種滿了各式各樣的樹木及花草的庭院中,開心且無邪的玩著,那兒有大大小小的木頭,長短不一的木板,小朋友在這個不大的空間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想像著大人的生活。

任何的東西對他們而言,都不是大人眼中的「名字」,木板有可能是橋,是翹翹板,是城堡;輪胎有可能是水池,是房子,是車子。他們對這個空間充滿了好奇,充滿了想像,充滿了驚喜。在這小小的空間裡,我們看到了另一個想像的世界,這群小朋友努力的去發現這個空間的好玩之處,也慢慢的進入的大人的世界之中。

然而在大人的世界裡,在忙碌的生活之後,大人們漸漸變得視野狹隘,空間越變越小,每天的生活一成不變,賺錢似乎成了唯一的休閒,忘了停下來看看這個世界有多大。是空間變小了嗎?不,空間一樣的大,只是很多的俗事遮蔽了大人的眼睛,抹煞了大人的想像,大人失去了童真,忘了小時候也是如此的喜歡到處探索這個世界、這個我們所生存的空間,即使只是看到一排螞蟻從牆角爬過,也能停下腳步,看個老半天。

現今,這個空間多了很多障礙,我們更應該在這有限的空間裡找到一絲絲的空間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偶而停下腳步,看看花、看看樹、看看我們身邊的孩子,你將會發現這個世界好美,這個空間好大。

忘了這個世界有多大、有多美嗎?走出戶外,深深吸一口氣,來到這個我們所熟悉的空間,找找看有沒有我們常常見卻又不熟悉的東西呢?好好的停下腳步,認真仔細的探索一番吧!@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湯光宇編譯報導)你常上傳照片到Facebook嗎?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網路個人相簿、分享空間可說是無所不在。最近一個有關「第一印象」的研究指出,照片能直接反映出一個人的個性。愈自然輕鬆的照片,所透露的個性準確度就愈高,愈能反映其個性的細微差異。
  • 〔自由時報編譯鄭寺音/綜合報導〕這艘龐然大物看來跟海洋探索扯不上關係,倒像是星際大戰裡的「企業號」沉入海底,但法國建築師胡杰里打造的「海洋衛星號」(SeaOrbiter),重要性將足以媲美太空中的「國際太空站」(IIS),它以其全球首創的直立式結構帶科學家深入海底,一探海底生命的奧秘。
  • (中央社華盛頓8日美聯電)天文學家表示,他們已接近找到類似地球、繞著恆星運行的行星,這是決定宇宙是否僅有我們地球有生物的重要一步。
  • 在中共統治之下的中國大陸哪裏有公平而言,生態環境被破壞,生存空間被壓縮,民風日下、道德敗壞、司法腐敗、民權喪盡,人民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
    只有與中共徹底決裂,中國才有希望。我痛恨一切的不平等,一切的壓迫和壓搾,一切的虛偽,痛恨被愚弄,懷念我逝去的青春。這種悲劇不該再延續,新時代的青年人不該再這樣下去了。退出中共,與這個邪惡的組織決裂。
  • (據民視新聞報導)您會時常感到腰酸背痛嗎?千萬不要大意,一位空姐就因為腰酸背痛不以為意,拖了3個月才就醫,結果居然是感染了肺結核,所幸他不是開放性肺結核,否則在飛機密閉空間當中,不知道要傳染給多少人。
  • 回顧剛剛過去的2009年,國際天文學界有多項重大發現,這些令天文學家們大開眼界的宇宙奇觀,已成為天文探索的重要里程碑。
  • 時間向前飛跑,二十一世紀的第十個年頭開始了。暴雪寒流、恐怖襲擊,金融危機、科學探索,歌舞演出、信仰抗爭。生活中有失望也有希望。這時,一條新聞閃現眼前:「新年伊始45萬代課教師悲情落幕」,說的是中國大陸44.8萬代課教師(民辦教師)在2009年年底前後將被最後清退。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特殊群體,遍及大陸鄉村和偏遠山區辛勤育人的教師大軍,即將走下歷史舞台。悲憤的中國人說:教育部清退的不是代課教師,而是良知;這是「民族的悲劇」。
  • 隨著時代的演變,在現代的工商社會中,美容SPA為忙碌於家庭或工作中的女性,提供了淨化和放鬆的隱密空間和專業服務。
  • 產創條例爭議大延下會期再議立法院本會期即將結束,朝野黨團昨日持續針對「產業創新條例」爭論不休,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親往黨團大會督陣,並強調產創條例有太多財團運作的空間和陰影,民進黨完全不能接受。(自由時報記者叢昌瑾攝)立法院本會期即將結束,朝野黨團昨日持續針對「產業創新條例」爭論不休,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親往黨團大會督陣,並強調產創條例有太多財團運作的空間和陰影,民進黨完全不能接受。(記者叢昌瑾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