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環球好評

傅國湧: 配角意識在民主革命中的重大意義

──讀史有感(3之1)

(//www.tvsmo.com)

【大紀元10月20日訊】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不論是改良者、還是革命者,不論是有產者革命、還是無產者革命,任何團體都想充當革命的主角,都不願在民主制的原則下容忍對方,都力圖讓自己充當人民的救星,而骨子裡都是帝王思想,最後拯救的也不過是他們自己。

康有為與孫中山在上一個世紀之交的無法合作,只是一個開端而已。孫中山的革命行動,和康、梁的維新運動興起於同一歷史時期,都是在甲午戰敗、民族危亡的刺激下形成的。康、梁亡命日本後,孫曾親去見康。但康有為「以帝師自任」,託故不見。梁則一度與孫往來密切,還商議過兩派合併的辦法。在遭到康有為的反對並命他遠赴檀香山時,他還約孫共商國是,表示一定合作。但康、梁(從保皇派到立憲派)和孫中山(從興中會到同盟會)最終還是沒有達成合作。1905年以後還發生了《新民叢報》與《民報》之間的激烈論戰。這實際上為以後袁世凱利用立憲派(進步黨)對付革命派(國民黨)以達到獨裁的目的埋下了伏線。

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革命派和立憲派的臨時合作造成的。民國建立後這兩派也曾有過一次走向良性合作、把中國納入憲政軌道的機會。1912年秋天,國民黨的實際領袖宋教仁離京南下前夕,曾到天津密訪立憲派的精神領袖梁啟超,表示彼此應以兩黨輪流執政(如英、美)相勉勵,在即將到來的國會大選後梁如當政,他願在野相助;否則,他出來時請梁善意監督。這原亦是梁的夢想,對此自然感激而且契合!

但以袁世凱為代表的舊勢力,是不願意看到中國邁向憲政民主、在政治上展開和平競賽的。袁世凱把共和稱為「辦共和」,常和人「談辦共和之成績如何「。可見,他蔑視共和,只是「以此為試辦性質」。上海火車站的槍聲在結束了宋教仁年輕生命的同時,也粉碎了宋、梁所謂兩黨輪流執政的夢想!當時的人就說﹕「先生之死,實為國運所關,豈僅一身存亡已哉!」

此後爭當歷史主角的意識幾乎支配了整個20世紀的中國史。

國、共兩黨基本上興起於同一個歷史時期,處在同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共產黨於1921年成立,國民黨在1924年改組),面對當時國內的軍閥割據、列強干涉,和隨之而來的日本入侵,兩個都自稱代表全體人民利益的革命黨(不是普通意義的政黨),必須作出迅速的反應,提出一系列解決危機的方案。

1927年的國、共分裂,固然有種種具體的主、客觀的政治原因,但不可忽略一種深藏在中國傳統之中的文化因素,所起的重要的作用,即中國傳統的歷史主角意識。自古以來,在王朝面臨危機的動蕩亂世中,都會產生許多支反抗力量。這就是所謂的「打天下集團」。這些集團均有排他性,沒有容納異己的可能。

孫中山以他的威望、誠意和大度,在改組國民黨時,容許共產黨人加入,實際上是與年輕的共產黨合作,以便對付軍閥和列強。這在當時就遭到黨內某些勢力的反對,如西山會議派。他死後,蔣介石為了北伐的需要,暫時還能容忍共產黨。但廣州的種種摩擦,即已表明國、共的蜜月已經結束。他們的分裂是必然的,只是遲早而已。一旦北伐取得重大進展,蔣定鼎南京,他就再也不願意接納異己的共產黨了。而當時包括蔡元培在內的國民黨元老都是支持「清共」的。這裡面有太複雜的歷史原因。本文只想指出一點,從歷史上看,秦末項羽、劉邦之爭,元末朱元璋與張士誠、陳友諒之爭,明末李自成、張獻忠之爭,等等,中國的政治文化傳統決定了﹕只能是一個打天下集團擊敗另一個集團,單獨扮演歷史的主角。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一書說﹕「事實上,中國人如果出現兩個政黨的情形,就是內戰。在帝制終結以後的『共和』時代,在中國境內出現的披上西式的政黨外衣的『黨』,在實質上多半是『天下大亂』時期的『打天下集團』。」

中國「不容許有多黨存在的文化心理。共和國初年的宋教仁以為可以移植美國式的兩黨政治,結果以身殉之。這個事件固然有其政治上的原因,但仍不失其文化上的象徵意義」。

自此以後,20世紀的中國史便被國、共之爭所支配,即使在8年抗戰時期,也潛伏著國、共對立的暗流(有時是明流,如皖南事變),甚至海峽兩岸的對峙局面延續至今。

本世紀,憲政民主的理想曾兩度使中國人激動。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後(1912~1913),多黨選舉緊鑼密鼓,搞得熱火朝天。第二次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1946),國共兩強對峙,民主黨派活躍在政治舞台上,憲政政治又一次成為人們的夢想。這兩個時期有幾個共同的特點,都是,中國經歷了巨大歷史變化之後(清朝倒台和日本投降),它的舞台上存在著兩大政治勢力(袁世凱的北洋力量與孫中山的南方革命力量、國民黨與共產黨),正是在兩強對峙未決勝負之前,提供了一種和平地邁向民主憲政的歷史可能性。各派政治力量的空前活躍,使中國歷史仿佛出現了某種新的生機,但最終都只是九九歸一,和歷史上每一次群雄紛爭一樣,歸於一強統一之下。這是自秦始皇以來數千年大一統的傳統結局。

1945年的日本投降,對國、共兩黨來說,是一個重大的契機,對中華民族來說,也是一個轉折點。從重慶談判到政協會議,這半年時間對中國歷史的重大影響,還遠未被歷史學家們所釐清。政協會議所達成的5個決議,即使今天看來,也是富有民主精神和一定價值的,雖然,那只不過是妥協的產物。但民主離不開妥協。關鍵是,這些文件都是要在政治上對國民黨政府的權力實施制衡,主張共產黨及其它黨派一起參加政府,結束內戰,組成一個民主聯合政府。和毛澤東1945年在《論聯合政府》中提出的目標是完全吻合的。

兩個政黨都以代表全中國人民的資格說話,都認為只有自己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都擁有武力,隨之而來的內戰的全面揭幕,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他們都只是爭取民意,並尋找對自己有利的機會。因此,和是暫時的,戰才是必然的。就如1927年的分裂是必然的一樣,1946年的內戰也同樣是不可避免的。雖然作為當時之執政黨的國民黨,對內戰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但這裡面的確包含了更深層的文化原因,僅僅用政治原因是難以解釋的。

姑且先不論誰是誰非,我們透過這種現象看到了它背後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一種歷史主角意識使千百年來的改朝換代都充滿了龍爭虎鬥﹕不僅僅是推翻舊王朝而已,每個集團、每個領袖都企圖扮演歷史的主角,從來就缺乏充當配角的勇氣。一台戲只有主角是不可能成功的,配角同樣不可或缺,而中國的政治文化裡恰恰最缺乏主動的配角。

歷史給我們的教訓太慘痛了。──假如當年國、共不分裂,或者抗日戰爭勝利後真正實現了民主、和平、團結,組成聯合政府,現代中國史早已徹底改寫。正是幾千年來的文化傳統造成了誰也不肯當配角,總想獨領風騷,我們的民族才一次次陷入了災難的深淵。

孫中山和康有為、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先例我們都已看到,是應該充分認識配角意識的重要性了。人人爭當主角,每個集團、組織爭當歷史的主角,只能導致一次次的危機、一次次的分裂,使民族的精華在內鬥中耗盡精力。

我們慶幸地看到在世紀初的歷史上還有這樣的一頁──孫中山、黃興,一讓總統、一辭留守,雖然出於各種壓力,但他們無意於戀棧高位,或擁兵自重,主動離開政治主角的位置,是中國政治史上難得一見的、具有配角意識的人,「其胸襟氣概,固自高出尋常萬萬也」。他們才算得上是獻身民主事業的人。他們的配角意識,體現了極為可貴的民主思想。

──轉自《民主論壇》asiademo.org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江朝雄: 正義必將得到伸張 (10/20/2001)    
  • 金融時報﹕布江記者會 中共大擺烏龍 自毀形象 (10/20/2001)    
  • 加國“金盾”公司助中共侵犯人權遭控 (10/19/2001)    
  • 【紀元特稿】蕭政豐:江澤民會和美國總統談些什麽? (10/19/2001)    
  • 魏京生: 中共扭曲孫中山思想 (10/18/2001)    
  • 【“反酷刑”徵文大賽榮譽獎 】有神論是杜絕酷刑的根本 (10/17/2001)    
  • 美國紐約市長選舉 下月六日如期舉行 (10/17/2001)    
  • 就算總統下令 國軍也不受宋指揮 (10/17/2001)    
  • 炭疽菌疑已擴散 美國會山莊關閉 (10/17/2001)    
  • 陳水扁:沒台灣 香港怎會有一國兩制 (10/17/2001)    
  • 羅福助當選立院財委會召委 (10/17/2001)    
  • 陳總統﹕族群文化多樣性是社會團結民主基礎 (10/17/2001)    
  • 陶傑: 悵然無歸 (10/16/2001)    
  • 五成六市民認為董建華施政不合格 (10/16/2001)    
  • 國民黨團決定不再和民進黨團合作防堵羅福助 (10/16/2001)    
  • 蛻變中的台灣 (10/16/2001)    
  • 民進黨團仍尋求明天與國民黨合作防堵羅福助 (10/16/2001)    
  • 布什不排除遭炭疽菌污染信件與賓拉登有關 (10/15/2001)    
  • 劉曉竹: 評江澤民辛亥革命紀念講話 (10/15/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