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8月16日訊】“書包最重的人是我,作業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還是我。”這是一首由中小學生有感而發改編的“流行歌曲”。
人民日報報導,我國中小學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早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據國家統計局1998年在10個省的調查,我國中小學生平均每天在校時間8﹒8小時;80%以上的小學生每天作業量在2小時左右,初中生每天完成作業需2小時以上,高中生的作業量更是不斷遞增。中小學生學習超時、睡眠不足的現像十分普遍。
基礎教育一直是近年來人們普遍關心的熱點話題。中小學生負擔過重嚴重阻礙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帶來了學生厭學、心理障礙、犯罪率上升等一繫列負效應。不少人提出,教育繫統應該好好思考,全面改革。其實,多年來教育部為此采取過很多措施,但是“減負”工作仍然舉步維艱,學生負擔有增無減。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中小學生負擔難以減輕?一位家長說:“我們也並不想讓孩子活得那麼沉重,但實在迫不得已,隻有考上大學,孩子前途纔會比較光明”。多年來,中小學課業負擔過重問題一直懸而不決,究其深層原因還是一個社會人纔觀問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國人眼中,讀書是最理想的跳板,隻有擠進大學門檻纔會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纔會有“顏如玉、黃金屋”。據了解,現在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人員時都實行“人纔高消費”,不管用人實際,都是非大學畢業的不要,甚至非名牌大學的不要。某雜志曾刊登了一幅漫畫,生動地嘲諷了這類現像:諸葛亮到某單位去應聘,但因其沒有文憑而被拒之門外,急得滿頭大汗。
其實,上過大學不一定都是人纔,未上大學也不一定不是人纔。古今中外有所建樹的專家並非都受過高等教育。英國有關機構曾對20世紀世界400名傑出人物進行研究,發現其中有60%在中小學時學習成績平平,有的竟是“困難生”。現今我們這個社會“高學歷低能耐”的同樣大有人在。
人纔的概念應當是廣泛的,隻要在對社會有益的方面有所專長,就應算是人纔。一個有前途的社會一定是一個看重真纔實學的社會。隻有鼓勵人們成為各個領域、各種類型的人纔,社會纔能健康發展。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纔觀念、人纔的標準,不應隻限於學歷,而應注重個人的實際工作能力和水平。簡單地以低學歷來歧視和排斥人,不僅會埋沒人纔,而且會滋長那些有文憑者一勞永逸、坐享其成、不思進取的心態。
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現像是我國應試教育體制的縮影,它與社會的人纔觀念不無關繫。學生課業負擔的解決,不僅有賴於教育繫統把辦學軌跡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發展方向,而且更有賴於社會改變不良的人纔觀念。(//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