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 一九五八年炮擊金馬的背后
(//www.tvsmo.com)
【大紀元8月10日訊】 近年來,隨著台海危机的產生和深化,中共在毛澤東時代對的軍事政策以及這种政策所受制的國際環境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從九十年代初開始,中共陸陸續續出版的党政軍要人的回憶錄以及中共党史研究的有關成果,中美和中蘇關系的學術研究成果,特別是新近解密的蘇共歷史檔案為這种關注提供了不少新材料和新視角。自蔣介石國民政府撤到台灣以後,五十年代以后台灣海峽最大的軍事沖突就是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開始對金門和馬祖的大規模炮擊,史稱第二次台海危机。那場危机在一些重要方面可以為當前的台海局勢提供參考,例如:
毛澤東發起這次炮擊的真實意圖是什麼?這次炮擊和中共當時內外的總政策有什麼聯系?作為中共當時簽訂了軍事同盟協定的盟友,蘇聯的態度又是如何?中共對美國可能的反應又是如何准備的?等等。所有這些問題在當前都有程度不同的對應,例如:中共的軍事集結和軍事演習的戰略意圖是什麼?中共對台軍事行動(從演習到有限度的武力威脅)和它國內的處境有什麼關聯?作為中共在全球范圍內抗衡美國的唯一可能盟友,俄羅斯在未來的台海危机中會扮演何种角色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會影響中共在台灣問題上的決策?最后,對美國的卷入中共究竟准備到何种程度?
而各种資料表明,炮擊金門的決策來自毛澤東對世界的無知。
五十年代中期,朝鮮停戰沒几年,老百姓剛喘了一口气,毛澤東就准備再來一個大折騰。在國際形勢上他提出了兩個理論,一個是所謂中間地帶論。他在一九五五年四月和英共領導人的講話中說在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陣營之間存在著廣大的中間地帶,有十几個億的人口,他們都受帝國主義的欺壓,要革命。這些中間地帶有很多已經解放了,他們都是我們反對美帝的同盟者。毛的另一個理論是他在一九五七年莫斯科會議上提出的所謂東風壓倒西風,他提出了十個証据來支持他的所謂帝國主義已經被社會主義所壓倒這种毫無根据的 斷。
毛澤東對國際形勢的這种判斷,使得他認為和美國以及西方總決戰的時間已經成熟。具体來說就是要大力支持民族運動,不要怕和美國發生直接軍事沖突。這种觀點顯然和蘇共二十大提出的和平共處的外交總路線以及和美國緩和的方針相矛盾。蘇聯以赫魯曉夫為首的領導人和毛澤東的一個根本區別就是他們有起碼的理性,認識到美國和西方國家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是社會主義陣營一時無法戰胜的,因此蘇聯陣營只能在一段時間里接受這個現實,和西方和平共處。為了貫徹這個戰略,赫魯曉夫甚至展開了和美國的大國外交,推動美蘇首腦會晤。
毛澤東對赫魯曉夫相對現實主義的戰略嗤之以鼻。他以典型山大王數人頭的口气問蘇聯使節葛羅米柯:”美國在經濟上當真就那麼強大,以至于同他們斗爭都很困難嗎?……是杜勒斯怕我們怕得多一點,是英美德法那些西方國家怕我們怕得多一點。為什麼他們怕得多一點呢?就是一個力量的問題,人心的問題。人心就是力量,我們這邊的人多一點,他們那邊的人少一點。”對于這种极端的無知和狂妄,即使同為共產党人,蘇聯人也覺得簡直是不可理喻。
──原載《RFA》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