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你靠什么屹立?
(//www.tvsmo.com)
【大紀元7月4日訊】 有一天我突然莫名其妙地想,我除了收看滬市的股票信息以外,我几乎再沒有接收到上海的其它信息了,這個情況好像由來已久,具體是從何時開始,我也是一片茫然,我對此還有點失落,具體也說不上什么原因,如果要深究下去,只能說是少時對大上海的种种向往与崇拜積淀心靈已久,間或要沸溢一些。
上海是結算長江經濟的大都市,在上個世紀初就是世界級大都市了,公劉有一首詩寫到夜上海,燈瀑從24層樓流下來,那就是打開著的百寶箱。那華麗的輝煌,果然是填塞著儿時的想象。及至有關上海的圖文,皆在我的閱讀欲望之列。
關于上海,有兩本書給我留下不能磨滅的記憶,一本是《上海的早晨》,另一本是《虹南作戰史》。《上海的早晨》是寫的上海解放,是大都會,有一個細節是解放軍進城以后,睡在大街的馬路上,居然沒有惊動市民,令早晨醒來的市民惊訝不已,我想那當然是這樣,一大早起來有那么一支軍隊睡在城市的馬路上,這是有趣的,以前的小說軍隊都是睡在鄉下。
《虹南作戰史》寫的也可以算是上海的早晨,是上海縣的合作化運動。我對《虹南作戰史》印象更深一些,但后者卻不是一個作家寫的,而是由一個上海縣的革命寫作組集體創作,因為起了《虹南作戰史》這樣一個名字,我就從圖書館塵封的角落里把它順了出來,順是北京方言,也不完全是偷的意思,是個近義詞,我是比較喜歡順書的。說實話,順一本書也不容易,不能不看,更不能白白扔了,那跟浪費糧食有什么區別?再說,在地質隊就是沒有事情干,看看《虹南作戰史》吧。
我現在几乎可以這樣認為,上海的文化在《虹南作戰史》的時代是降到了最低谷的,這本發行量巨大的,由上海縣革命寫作小組創作的小說,它令我無比悲哀,我記住了有一個詞流行到了現在:糞霸。就是上海縣當年仍有糞霸,把持了城里的公共廁所,這些糞霸都是亞流氓級的,十分厲害。所以,近几年廣告上老是出現什么霸:面霸、涼霸、油霸、餅霸很多的霸字吧,我覺得它們都是接了上海縣糞霸的班。
是的,這是一個歷史的螺旋形回歸,現在我已經忘記了上海,去年我在作個人的五年規划時,我決定要到上海住上一兩年,這樣會對海派文化有所了解,我向朋友打听了上海房租的价格,在上海租一套房子住上兩年,在那里寫作与游玩,然后再接下著南下,去福州或廣州,這樣就對的各個都市有更貼身的了解。
但是,細細打量上海的《虹南作戰史》時代的文化,它還是有多個層面的,比如《海港》,《海港》是一個精品。但有斑點,《海港》里面好像是有一位伊先生搞破坏,把玻璃纖維混在谷物里面破坏中國人民支援亞非拉革命。這個本子想來比較失敗的就是在這里,因為往谷物里面混玻璃纖維,是極易檢察的事情,另外,也不是那么容易混合的,因為投放一公斤玻璃纖維,也可能只能混掉一吨谷物,破坏亞非拉革命這樣不行,它需要更高一些的智商,并且還要知道,就是吃了一万吨谷物,亞非拉的革命烈火還是不足以熊熊燃燒的。但是《海港》有很好的唱段,比如:大吊車,真厲害,成吨的鋼鐵也它輕輕一抓就起來。這些能夠代表上海文化積淀的寫作与表演,對我們外人了解与研究上海都是有著重要的參照价值。
應該說讀《虹南作戰史》足夠摧垮我的閱讀意志,讓我終生离開文學文本,但是,我這個人能夠讀比這還要差火的書,比如《箭河浪》,《光輝的道路》。《光輝的道路》不是上海人寫的,是文化部的人寫的,也是集體合著,這本書以后我單獨評它。《虹南作戰史》是代表上海文化的一個時代,也是同一個縮影,因為有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即上海文化的意識形態欲望,因為不論從創意還是從文學形象各方面考察,《虹南作戰史》都不可能与《艷陽天》和《金光大道》相提并論,而且上海的合作化程度,你又怎能跟北方相比,因為北方的解放時間更早,至少山東的合作化運動是比上海更先一步。
直到了上海的話劇時代,好像是《于無聲處》吧,上海居然開創了一個話劇時代,上海的工人話劇創作忽然波起潮涌,勢頭迅猛,好像以前的話劇演了是可以拍電影的,用電影的形式來拍一場話劇,這是比較奢侈的做法。話劇之后,上海進入了其小說時代,其中翁新華的《傷痕》開了傷痕文學先河。從《虹南作戰史》到《傷痕》的歷史鏡頭不算太長,以后上海的文學与戲劇就開始了与北京的拉鋸戰,其形態恢复到20世紀30年代京派与海派之爭的態勢。
京派与海派之競爭,其休止符應該算是上海文化界推動的一場人文關怀的運動。這個愿望良好的運動開始即受到北京文化的回擊,結果不了了之。我對這場人文關怀運動的起止皆不清楚,好像是時尚類雜志很沿習用過一陣,包括《上海文學》開了一個專欄為“人文關怀小說”,后來好像沒有接下去。但從此以后,上海方面就沒有什么風浪了,從《虹南作戰史》開始,到《上海寶貝》暫時結束,我對上海文學的閱讀,确是充滿戲劇化的一個過程,有些方面我确實贊同《上海寶貝》開頭那一段敘述:你無法進入我的身體內部。當然,那是一個性隱喻,但是用它來表述上海文化与受體之間的關系狀,确乎是比較貼切的。
90年代,上海還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重寫文學史的運動,它几乎是從華師的教授們的自留地里開始的,后來一次去上海听說是因版稅方面的原因,這個運動沒有運動下去了,可能重寫了一部分文學史,但這并沒有在中國學術界產生沖擊波,因為重寫文學史這樣重大革命性行動,僅靠上海恐怕是完成不了的,靠上海男人們那4分之1瓶啤酒的酒量,什么大事都擔誤了。
90年代上海當然也出過一部好長篇,它便是《長恨歌》,這部小說告訴人們什么是都市小說,我曾買了一本送給朋友,作為禮物跟她送我的《靈山》交換。《長恨歌》是上海20年來文學的僅存碩果,我對台灣朋友說,這是最好的小說之一。《長恨歌》与《虹南作戰史》有著一种血緣性的親緣關系,因為《虹南作戰史》具有上海的真鄉土气息,有烈日下水鄉的源源蒸發的彌漫著水草气息的鄉土味道,《長恨歌》則有那一种深巷里面的陰涼的,潮濕而略有些霉腐的味道,是一种苔鮮上的世俗心情。只是從《上海寶貝》循環回歸,由《長恨歌》到《文化苦族》,到《傷痕》再到《于無聲處》再到《海港》和《虹南作戰史》,它有一條鮮明的發展路線,這個路線從上海看起來,是一條鏈式流水線,在必要的時候段它會組合什么時宜產品。我一直認為,上海女人都是真人,有情有性的真人,男人則不然,我現在几乎記不起來上海還有沒有男作家,但女作家都是最棒的。
《文化苦旅》曾經是上海人的驕傲,這一點大約不要錯過,但我覺得上海冷落了《隨想錄》,猛推《文化苦旅》是不是真的沒文化?我真的不能夠明白,比如我喜歡吃上海的黃泥螺喝紹興十年陳花雕,也喜歡上海人有點小拐彎的語調,《隨想錄》足夠給一個現代世界大都市提供現代秩序与精神的燭照,而《文化苦旅》則是一個最為典范的“缺席者標本”,作者是一個向歷史虛無開火的知識分子,它不是現代人文話語,它是農業社會信息的改裝批發。但是它卻也折射出上海知識分子的意識形態欲望,從《虹南作戰史》《文化苦旅》《上海寶貝》的發展歷程,可以觀照上海文學發展的一般脈絡。
真的,很少听到海派文化了,我听到的消息大約就是滬市的消息,另外還有零星的諸如上海女孩嫁給日本農民之類,猛醒之后我感到一种茫然。當然,上海人在心理上因為有明珠塔与金茂大廈支撐,他們暫時不會像我這樣一個生長在長江中游,小時候崇拜大上海的人那么茫然与失落,大上海褪色的一面顯然評家們都故意視而不見,如同國際飯店,它怨婦般被繁瑣的建筑擠到大街一角。
然而,一种無以表達的感念是大上海的制造能力被長久閹割,或者叫做自宮。在80年代末的一天,我偶然在一個地方,看到一塊電表,是瑞士一家上海公司產于20年代的,那塊電表仍在使用,在進行計量運動,我當時都有一种去街上買一塊電表換下它的沖動(后來我放棄了,那是一個山區),因為我認為精工制造它需要有這樣的典范。但是,80年代上海的制度業如蘇州河般波瀾不惊,有的是并不清澈的細流緩緩地流,總也緩緩地流。
開始,我還以為上海的品牌都采用了一种叫做韜光養晦的戰略,不屑于火熱的商業大炒作,因為的确大上海名牌不用那么慌里慌張。但接下來,上海品牌還是沒有聲音,再接下來我听說上海的品牌都安樂死了!對此,我無比憤怒,華生牌電器呢?上海驕車呢?原諒我,許多上海名牌我都一時無法想起來了,對于一個現代工業城市來說,丟掉品牌,無疑是丟掉了歷史積累,丟掉前代人的遺產,你想做什么?請別跟我說桑塔納、別克,因為這檔驕車大上海本身應該有足夠的能力制造,而且造得更好,現在卻是從巴西搬來的生產線。我憤怒于上海人的自我矮化之后再無雄心。
上海人放棄了一些東西,這些東西上海人心靈之中是應該能夠感受得到,記得還是80年代末坐船,我和一位星期天工程師坐在三等倉,他給我許多五香醬牛肉和紹興酒,給我講授綠興酒的一般知識,包括如何溫酒,他就借助三等倉的供暖片溫酒,我就陪他喝,喝得我們兩人都是一臉的綠興酒色,很花雕,也很加飯。他在酒間很得意地告訴我,他們厂的產品打進了香港。我告訴他,30年代香港人去了一趟大上海回去要說是進了一次城。工程師沒話了,你想一個世紀初的世界大都市,世紀末了產品可以進入當年漁村般的香港,居然會有榮譽感!
現在回想起來,80年代是一個症狀,那時候上海的工業技術仍處于中國工業的峰頂地帶,因此上海的工程技術人員有足夠的精力与能力在星期天到環上海經濟帶去作技術指導,然而,中國大陸完全開放以后,像宁波人、蘇州人和溫州人等,人家發現上海技術竟不是世界最优秀的,人家還可以找德國、瑞典購買更先進的技術,同樣花錢,為什么不買世界上最好的呢?最好的技術必將有最大的市場。待上海的工程師們將自己的技術才華效益最大化以后,他們基本上是親手結束了自己的歷史史命。他們在周邊廣泛地扶持了同類產品競爭對手,而自己卻不思長進。
90年代,上海是可以做一次管理輸出的,但失之于上海的文化氛圍的低迷,我相信上海人將來會來一個疼痛的總結,只是現在他們感覺太好罷了。甚么東方明珠塔,甚么金茂大廈,當東方電視台那奶油小生般的男人播報上海的時候,我為太平洋西海岸那顆巨大的東方明珠有輕輕的嘆息。現在的中國人都喜歡一句什么屹立,那么,大上海將靠什么屹立21世紀呢?我不是指建筑,我是說從《虹南作戰史》到《上海寶貝》以后,上海文化如何返回歷史的高度?
轉自>(//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