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親歷北方第一“天坑”進行科考探險
(//www.tvsmo.com)
【大紀元7月24日訊】 7月11日,科學院确認,在北京房山區上方山發現“天坑”。這是繼廣西、四川發現“天坑”之后,首次在中國大陸北方地區發現“天坑”。
7月21日,記者隨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組成的科考小組,對北方第一“ 天坑”進行了探索。這是一次探險性質的非正式科考。
21日上午9時,記者隨科考小組一行四人向“天坑”下坑處進發。科考小組組長、上方山國家森林管理處主任王永剛邊走邊為記者介紹路旁的植物。他告訴記者,路邊有斷腸草、天南星等劇毒植物,稍不留意就會中毒。
此前,記者為了更多了解“天坑”的有關知識,專門采訪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与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宋林華。宋研究員曾是廣西樂業“天坑”的科考組成員之一。据他介紹,“天坑”學術上稱作“崩塌漏斗”。“天坑”的成因是原先下邊是洞,洞頂崩塌,石頭往下掉,形成了崩塌漏斗,被老百姓俗稱為“天坑”。
一路上,王永剛給記者介紹說,上方山的“天坑”大概有70多米深。廣西樂業等地區的“天坑”雖有几百米深,但是在洼地,地下是河,而上方山的“天坑”則不同,它在山上,位置很高,寬度近百米。
記者隨科考小組一行人穿過濃密的森林向下坑點行進。腳下是厚厚的腐植土,扑面而來的是林中特有的飛虫。很快,大家都已經大汗淋漓了。
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老職工徐龍,是目前唯一健在的進過“天坑”的人。他和管理處年輕職工臧鐵軍肩膀上扛著几十米長的粗繩索,箭步如飛,率先到了下坑點。
下坑點在半山腰。記者舉目望去,懸崖峭壁上星星點點長著一些植物。据了解,上方山位于太行山脈与華北平原的溝通地帶,山的組成部分主要是6億多年前的石灰岩。雨水把石灰岩切割成很深的峽谷,加上石灰岩可以慢慢溶于水,天長日久便形成了喀斯特地貌。這使得上方山的地貌景觀既有流水地貌形成的峽谷,又有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山峰、溶洞、泉。上方山的石頭很脆,石壁很陡,很多地方有70多米高。這樣一种地質构造為“天坑”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這個坑并不是正圓形,它好像斜扣在山上。我們下坑選擇的地點是坑沿最低的地方,這樣可以相對保證安全。”王永剛告訴記者說。
記者走近坑邊向下望去,只見坑邊上長滿了各种植物,坑底被岩石、植物所掩蓋,讓人一陣眼暈。楊成軍一個勁儿勸告大家,“天坑”上面小、底下大,當心把地面踩空了掉下去。
在記者忙于拍照的時候,科考小組的几個人正商量從何處下比較安全。最后,大家商定采用最原始的一种辦法:先把一條繩索綁在大樹上,一直垂到底部,另一條繩索綁在下坑者的腰間,這樣下坑者可以用雙手抓住繩索,慢慢爬下去。
我們所在的坑沿上有兩棵大樹,一棵柏樹雖非常粗壯,但下面全部懸空,下坑者搞不好就會在空中旋轉,撞在岩壁上,而角落的一棵松樹最終被大家相中,成了我們下坑的工具之一。
楊成軍忙活儿了半天,終于把繩索固定在了松樹上。根据大家商定的意見,決定由徐龍、臧鐵軍和記者三人下坑。
下坑點在离底部只有40米左右的地方,可以說是最佳的地點了。
徐龍第一個下去了。5分鐘后,大家一起喊著他的名字,過了一會儿,听到了他回應的喊聲——聲音听上去瓮聲瓮气的。
記者隨后來到下坑點,楊成軍給記者腰間綁上了繩索,并一再叮囑:感覺不對就喊。記者心頭一陣狂跳,雙手抓住繩索,開始往下走。一開始還真有點儿攀岩者的感覺。突然,身子猛地下沉,腳下一片虛空,繩索在空中轉了几個圈后才發現,頭頂上就是石頭,腳下几米遠的地方有一塊突出的岩石層。必須踩上岩石休息一會儿。記者雙手使勁,終于腳踏實地了。經過這個岩石層后又是一個懸空的階段,抵達了這個岩石層后,記者在上面稍事休息,看到距离在底部等記者的徐龍大約只有四五米的高度了,忙里偷閑給他拍了張照片。
終于到達了“天坑”底部。記者發現,“天坑”的底部原來是一個傾斜達30度以上的坡。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植物世界。一棵枯死的漆樹倒在坡上。徐龍拿出隨身攜帶的尺子測量,直徑在1.1米,樹干已經折成一段段,總長度有30多米。徐龍真不愧是“植物學家”,他一一給記者指點周圍的樹木,告訴記者它們的名稱:白樺、小葉白蜡、大葉鐵線蓮、小葉苦、合歡、葉底珠……接著往下走,厚厚的樹葉齊小腿深。又下了10多米后,我們仿佛進入了一個植物園。徐龍隨手指點:獨角蓮、何首烏、半夏、斷腸草、華北樓斗菜、兔儿傘、獨根草……林林總總不下20种。面前的岩壁上有石鐘乳滲出,隨崖縫滲出水滴,四壁長滿了紫背金牛草、卷柏、牛膝、麥冬草等。老徐說,斷腸草、天南星、獨角蓮、貫眾等几种植物都有劇毒,是醫家以毒攻毒的必備藥品。
越往下走,植物的級別越低。我們到達的一塊地方長滿了苔蘚、地衣及金針菇、草菇等菌類。再往下走便到了真正的坑底,頭頂上就是一側峭壁,溫度陡然低了下來,渾身的汗神奇般消失,沒有剛才那种汗水粘在身上的感覺,寒气直沁內臟。坑東部,白色的岩石滿地都是,岩石上有一層灰,足有一手厚。這里沒有一點生命的跡象,好像突然間闖入了月球。而坑西則長滿了植物。
這個略呈圓形的坑底竟然有如此大的反差,就像太極圖一般。老徐開玩笑說,這個“天坑”原是上方山72景之一的旱龍潭。傳說華嚴祖師与黑龍斗法,黑龍失敗后在這儿修煉成仙。這怕不就是黑龍修煉用的太極圖?玩笑歸玩笑,我們搬開石頭,想看看其中的奧秘。果然,不久就有了新發現:老徐發現的是,地里的石頭不少是吸水石,這种石頭只要底部沾上水,一會就能傳到頂部來;沉默寡言的臧鐵軍也有新發現,躺倒在地上的石頭也有不少是鐘乳石,鐘乳長度僅有四五厘米長。這些發現讓大家興奮起來,于是更加賣力地翻動著石頭,試圖挖掘出坑底隱藏上億年的所有秘密。
很多,我們又有了新的發現。當搬動一塊枯木頭時,大家感覺异常沉重,三人合力翻轉后,看到枯木底部已變成了石頭——正在形成中的木化石。在坑底,我們一共發現了五塊這樣的木化石,直徑都在30至50厘米之間,他們不像京郊延慶縣的木化石群那樣埋藏在地下,而是在坑底露天形成,這恐怕和坑底地理結构和獨特气候環境有關。
正當我們要离開坑底,准備上山返回時,眼尖的老徐發現坑底牆壁上有一個清晰的年輪。這莫非也是木化石?三個人頓時湊了過去,用手摸了半天,終于判定這只是一塊長得像年輪的石頭。
下坑容易上坑難。上方山的“天坑”下面大,坑口小。上坑時,人的身子是懸在空中,由坑上的留守者拉上去的。在上升過程中,有兩塊凸出的岩壁,人的頭部不可避免會向石頭撞去。這就逼著我們在空中盡量不能打轉,接近岩壁時還要把腿抬起來,磕傷腿總比磕著頭好。
臧鐵軍第一個上坑。隨后,老徐給記者打好繩索,記者雙手抓住繩索往上走,上面的留守部隊使勁往上拽,記者不由自主地在空中轉起了圈子,頭向岩石撞去,眼看躲不開,只好一偏頭,肩膀重重撞在一塊凸出的石頭上,竟把這塊重達30多公斤的石頭撞落。“老徐小心!”懸在半空的記者和坑頂的眾人一起喊道。只見這塊石頭擦著老徐身邊而過,好懸!
11點左右,記者隨探險小組回到了山頂。
記者將探險的結果用電話通知了宋林華,他高興地說:“上方山地貌景觀多樣,生物多樣性也保持得非常好,森林覆蓋率在95%以上,我相信還會有气象景觀的多樣性,而上方山‘天坑’多年來保持非常好,坑內可能存在特殊的動植物,有非常高的科學研究价值,隔一段時間,我將對這個‘天坑’進行考察。”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