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壇:沒有詩人的年代

西西

人氣 2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7月23日訊】 第三屆人民文學獎日前開獎,其中的詩歌獎頒給了兩位最著名的詩人:一個是1989年在山海關臥軌自殺的海子,一個是近十多年來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的食指。他們的獲獎作品分別是《海子的詩》和《食指的詩》。這是近來最值得玩味的一條文化新聞,媒體報道時稱之爲“自殺者和精神病人”獲獎。死人、詩歌、理想主義再一次滑稽地變換了面孔,在暢銷書和流行文化的層面復活。   

人民文學獎創立於1986年,每5年一屆。待選作品主要來自於近5年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結集出版的長篇小說、詩歌、散文和紀實文學。第二屆人民文學獎於1995年頒發——好像已經是多年以前的事了。   

沈浩波:他們不知道該把獎給誰   

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逃避責任和缺乏標準的評選。因爲缺乏自己獨立的標準,所以他們不知道該把這個獎發給誰,而又因爲這種對詩歌的無知、缺乏標準,所以就乾脆逃避責任,直接把這個獎送到死屍和佛爺的手上。可以想象,他們大松了一口氣,這下好了吧,不會有什麽爭議了吧,這兩個人的歷史地位可都是有定論的!但這種不負責任的草率的拿這個獎項當兒戲的做法真的會使他們心安理得嗎?這種繞過了所有鮮活的詩歌生命和詩歌作品而企圖拿兩尊佛像來搪塞了事的做法他們就真的不會感到心虛嗎?   

詩歌在近10年來成了最不受出版商歡迎的文體,沒有人把關注中國詩歌的發展當成義務,人民文學出版社也不例外,雖然他們一直在堅持出版很著名的“藍星詩庫”(《海子的詩》、《食指的詩》就屬於這個系列,最新的則是2000年12月出版的《於堅的詩》。)。對於幾乎沒有出版機會的中國詩歌來說,“藍星詩庫”已經很難得了,但“藍星”的標準完全是看詩人的名氣到了哪個份上,沒有在詩歌界獲得至高地位的詩人,根本入不了人文社的法眼。正是這種漠視、不關注、不知情,使得評獎者在面對詩歌時兩眼發黑,根本沒有起碼的標準和原則。而這,其實與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形象是不相符合的——君不見美國的普利策詩歌獎?人文社爲什麽就不能充當這樣一個角色呢?   

或者有人要說,人文社的這個獎只能發給他們出過詩集的詩人,總共才那麽幾個人。那麽我想問:爲什麽總共才那麽幾個人(計有:海子、西川、昌耀、舒婷、於堅),中國有那麽多優異的詩人他們可曾看到?即便就從這幾個人中選,如果頒發給於堅和西川的話恐怕也更合理,好歹這兩位還都是倍受各方矚目的仍然擁有生機的詩人,“藍星”也因爲收入了他們的詩集而獲得了實際的意義。即便非要給一個逝者,也別給死了12年的海子啊,去年才逝世的昌耀難道不是更合適的人選,起碼還能推動《昌耀的詩》的銷量吧?   

蕭三郎:作秀也該光明正大   

藉著“詩歌”這種現時代的稀缺資源、借著“理想主義”的種種浪漫溫情、靠著“獎項”這種最容易讓報紙花費版面的新聞由頭,暢銷書製造者製造了又一個文化“熱點”事件。   

聯想到人民文學出版社這一兩年來的市場舉動,更覺得此舉意味深長。人文社原來是經典作家的出版搖籃,今日已成爲製造暢銷書的“時尚作坊”:去年,他們轟轟烈烈推出了兒童魔幻小說《哈利·波特》,在暢銷的路上一路狂奔;今年年初,書市一片慘澹,已經多年未評的人民文學獎適時出爐,如願以償吸引了眼球。   

話說回來,跟市場的勾搭永遠算不上齷齪,製造暢銷本來就是商人的本色。《作家》、《人民文學》等老牌純文學雜誌都已經痛定思痛改頭換面以求得到讀者的青睞,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轉變原也無可厚非。但可笑的是,有人認爲詩歌獎給了海子和食指這兩個人,“多多少少是對理想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呼喚”。呼喚?到底是誰在呼喚?反正不是廣大的人民群衆,本來理想主義、浪漫主義也不關他們什麽事。對於這樣的說法,人民文學出版社沒有回應,但說不定他們心裏猛點頭:是啊是啊,難道我們不是一直在做堅守文學陣地的工作?現在還有幾家出版社肯出詩集?……我的想象力也許太過豐富,但我不明白的是,爲什麽要用這麽莊嚴的名目來標舉一個事件?作秀就作秀了,光明正大就好,又何必拿“詩歌”來做最後的貞潔牌坊?   

至於海子和食指,我們可以假設,他們本身在這裏已經缺失,只不過是被利用的一個優勢資源而已,沒有他們,照樣還有別的誰誰誰。當然選擇他們也是煞費苦心的,這兩位的影響在那裏,該不會有人質疑吧?但問題恰恰出在這裏,太中庸了,反而露了馬腳。想拍拍市場的馬屁,結果卻有可能很不小心地拍在了馬腿上。   

叫賣海子、食指的理由   

1、另類。食指長期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療,是所謂的“瘋子”(他能說出“我把自己定位爲瘋子”這樣的話來,我看他比很多人都明白)。海子更絕,一死了之。現在讀者心態最涼薄,沒有一點能提起興趣的事,看也不要看。炒作的要決就是沒事也要搞出事來,現在活生生兩個異常人士,還不是用到盡?   

2、有群衆基礎。每個年輕人總有過一定時期讀詩的經歷,這二位又都是成名已久的人物,對他們的詩句,可謂耳熟能詳。“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當灰燼的餘煙歎息著貧困的悲哀/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這是食指的《相信未來》;海子的“面向大海,春暖花開”,被某些青年用以形容理想居所,倒也貼切得很。(奇怪房地産商怎麽沒想到這一點)   

3、名人效應。很多人介紹食指時總是這樣開頭:對北島的詩歌産生過深刻影響的一個人。和食指連在一起的名人有阿城、陳凱歌等,和海子連在一起的名人就更是數不勝數了。名人最有說服力,光憑那一大堆名人的金字招牌,就是免費的活廣告。   

4、詩人氣質。氣質這東西難說得很,但人們總是固執地認爲詩人就該痛苦。于堅就是太正常了,沒有賣點。在世俗的眼光中,食指當然痛苦了,住精神病院這麽久!而海子生前是個“可憐”的、清貧、沒有人愛的人。人的同情心總要找到出口,給詩人的話可以增添自身品味。   

5、哲學。當人們看不懂時,他會說,呵呵,很哲學啊。海子和食指都不缺乏這種讓人反反復複看卻始終摸不到邊,最後只得宣佈自己欣賞他們的哲學的那種詩。但越看不懂越要看,太淺白,像汪國真,那怎麽能夠體現自己的水平?

——原載<<新周刊>>(//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在電視播音員那文革式的高亢語言中反思奧運 (7/18/2001)    
  • 金庸大俠竟是文壇剽客? (7/18/2001)    
  • 16篇小說12篇以死結局 大陸網絡文學”走向死亡” (6/22/2001)    
  • 《烏鴉》被斥妓女文學 王朔卻拍案叫好 (6/2/2001)    
  • 大陸女作家新著寫女性出國夢碎引爭議 (6/1/2001)    
  • 王蒙評點文壇紅人 (5/30/2001)    
  • 發出自己的聲音——走近余杰 (5/26/2001)    
  • 金庸點評文壇名人 (5/25/2001)    
  • 邱立本:文學的武器諜影的詩情 (5/21/2001)    
  • 江澤民罵香港記者 金庸罵台灣記者 (5/17/2001)    
  • “愧對”新生代作家 王蒙評點當今文壇五大紅人 (4/27/2001)    
  • 探討金庸熱:一种奇异的閱讀現象 (4/11/2001)    
  • 王朔向中國畫開始新一輪“攻擊” (4/8/2001)    
  • 集体的無奈個人的辛酸 (3/23/2001)    
  • 【紀元特稿】 張耀杰:現代文學中的“精神奴役” (3/13/2001)    
  • “新京派文學”你說我說 (2/20/2001)    
  • 大陸文豪變富豪 一舉成名百万來 (2/15/2001)    
  • 高行健心路歷程: 流浪得靈感寫巨著《靈山》 (2/1/2001)    
  • 金庸直言不喜歡四种文風 (1/9/2001)    
  • 文壇爆出兩大新聞 “一只繡花鞋”點燃導火線 (1/7/2001)
  • 相關新聞
    文壇爆出兩大新聞 “一只繡花鞋”點燃導火線
    金庸直言不喜歡四种文風
    高行健心路歷程: 流浪得靈感寫巨著《靈山》
    大陸文豪變富豪  一舉成名百万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