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別指望美國再次挽救亞洲
(//www.tvsmo.com)
【大紀元7月23日訊】空氣中又一次彌漫著經濟恐慌的氣息。7月份上半月﹐壞消息頻頻出現。全球半導體5月份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馬來西亞6月份的出口額減少7%﹐而則銳減16.6%﹐同時新加坡接連兩個季度出現經濟緊縮﹐將該國推入經濟衰退的境地。就連向來被認為對蔓延全球的疲軟態勢具有免疫力的﹐也打了個寒戰﹐6月份出口額下挫了0.6%。在連續兩週的時間內﹐打擊接踵而至﹐令那些最樂觀的經濟分析師也感到心寒。
《遠東經濟》– 即便如此﹐那些權威評論家們還是儘量往好處想。他們說﹐亞洲正處於黎明前最黑暗的時期﹐曙光即將來臨。美國10年以來速度最快﹑幅度最大的一系列降息措施﹐伴以喬治.W.布什(George W. Bush)的大幅減稅﹐很快就能重振境況不佳的美國經濟。美國企業急於彌補失去的時間﹐將恢復在信息技術(IT)方面的支出﹐而亞洲的出口就能像此前崩潰時那樣快速地反彈。
遺憾的是﹐情況不會如此。在降息連同減稅的強力滋補下﹐美國經濟也許能迅速復原﹐但支出還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復甦。而且就算科技支出恢復了﹐投資方式也會發生變化。亞洲將不再是受益者。
現在的情況和兩年前截然不同。當時美國的低利率﹑漲勢衝天的股市﹑對“千年蟲”的擔憂以及對互聯網的熱情﹐綜合起來引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科技投資熱。美國企業紛紛從國外購買新硬件﹐而亞洲的工廠也有求必應。亞洲各國的經濟萬無一失地乘著那股電子浪潮走向復甦。對亞洲地區的很多人來說﹐1997-1998年爆發的那場驚心動魄的經濟危機﹐很快就化作了一段令人不快的回憶而已。該地區在電子品生產上的巨額投資﹐也獲得了可觀的回報。 好景不長。摩根士丹利添惠(Morgan Stanley Dean Witter, 簡稱﹕摩根士丹利丁威特)的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指出﹐美國企業在那片泡沫中失去了控制。它們在競相把自己重塑為新經濟公司的時候﹐毫無理由地購買了過多的IT產品﹐多得連它們自己也不知道如何進行處置。 結果就出現了一場收益危機(直到現在才剛開始在美國傳統經濟公司中有所緩和)和科技生產力過剩的局面。摩根士丹利添惠的分析師估計﹐過剩的生產力價值在2,000-4,000億美元之間﹐其他分析師認為該數字將近5,000億美元。目前﹐美國公司沒有在新科技方面耗費資金。隨著資本開支的緊縮﹐美國5月份電腦和電子產品的新訂單比2000年同期減少了35.5%。
這對東亞國家的出口和經濟增長造成了災難性的衝擊。在2000年1月至2001年7月間﹐標準64兆字節的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晶片的售價﹐從8.93美元跌至0.92美元﹐跌幅高達90%。那些集中投資電子產品生產的國家和地區(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和台灣)﹐第二季度出口額急劇縮減。
而且情況還會惡化。
由於可用的政策已所剩無幾﹐亞洲國家的政府把希望完全寄託在兩個方面﹕美國企業利潤狀況在下半年好轉﹔2002年年初美國的投資支出回升。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簡稱﹕Fed)連續6次降息的舉措﹐加上美國今年價值400億美元的減稅方案﹐為美國經濟注入了強心劑。
而新加坡共和國貿易與工業部(Singapore’s 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的經濟部主管Friedrich Wu表示﹐他猜想﹐美國對亞洲電子產品的需求也許要9個月後才能回升。
即使是這樣謹慎的展望﹐也可能被證實是過於樂觀。迄今為止﹐對於降低一般美國公司投資資本的成本來說﹐Fed的減息措施尚未起到任何作用。
同時﹐即便資本成本真的降至零﹐鑒於過剩生產力的規模﹐美國公司也不可能馬上添置新的硬件。
亞洲的國家和地區(尤其是台灣和新加坡)僅僅在電子產品生產領域過量投資﹐令它們極其易受科技發展變動的打擊。而且﹐上半年進入亞洲地區的資本商品銳減﹐表明對於亞洲具有過度風險的經濟體來說﹐目前能夠重新推動它們的資金幾近枯竭。
這並非第二次亞洲金融危機。目前﹐亞洲國家經常帳戶的巨額順差﹑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以及較低的短期外債水平﹐都防止了1997年那種一夜之間貨幣體系崩潰事件的發生。
但風險在於﹐這次經濟低迷也許會比1997-1998年那場短暫的金融危機更為根深蒂固﹐且持續時間更長。
—- 譯文來源﹕雅虎中文(//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