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大陸媒體 仍多風險
(//www.tvsmo.com)
【大紀元7月15日訊】中共新華社日前報導了成都市委機關報「成都日報」,最近辦了西部第一份英文報,但在新聞背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成都有兩份報紙因為民間投資,而於五月間被勒令停刊,原有訂戶轉給四川省委及成都市委辦的報紙,成都市委更利用這個機會創刊「成都日報」。
時報報導,這一消息無疑讓計劃投資媒體的外商,不得不提防可能的政治風險。
人口只有三百多萬的成都,與北京、上海、廣州並稱大陸報業四大戰場,而地處內陸的成都由於市場小、中央政策管不到等因素,競爭格外激烈。因此,在今年這一波大陸媒體投資熱中,成都媒體市場也成為民間資金和國際資金進軍大陸市場的橋頭堡;據了解,港商李嘉誠已考慮投資當地某家報紙。
九五年之前,在四川省委機關報「四川日報」掌綜合性報紙龍頭的時代,成都市委就發行「成都晚報」,專門報導與市民生活有關的非政治性新聞,九四年發行量達到二十八萬份,廣告收入九二二三萬元人民幣,居大陸報紙第十位,九五年廣告收入更達到一億三千七百萬元,遠超過「四川日報」。
為了搶市場,「四川日報」出資於九五年元旦成立「華西都市都」,主打社會新聞,第一年發行量就超過十萬份,九八年發行量達到五十二萬份,廣告收入一億三千萬元。
成都市委接著發動反攻,模仿華西都市報,於九五年八月將「成都商報」改版,目前發行量據說超過六十萬份,廣告收入三億多元,取代「華西都市報」的龍頭地位。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成都報業出現了中共官方所謂的「混亂」和非官方投資人眼中的「商機」:
-市場逼退尺度;新華社的稿子在成都報紙上變了「本報訊」,甚至還署上「本報記者」的大名;儘管經常被宣傳部門捉到,老總被迫作檢討,但不像北京、上海等地,成都報老總很少下台。
-南京,一份對開十六版的報紙曾賣到一毛;昆明,五分就可以買到一份市民報;而在成都,「四川青年報」曾規劃周末二十版免費贈閱;「天府早報」也曾經連續三個月,天天免費贈用二十萬份報紙;最普通的,花十元可以訂一個月報紙,而且贈送一個報箱;成都市內,五毛錢可以買到兩、三份報紙。
昆明、重慶、南京、長沙、河北等地報業目前都在模仿這種「成都模式」。
雖然,大陸境內外投資者都知道中共九九年下發的「國管財字二一九號文件」規定,目前大陸報刊社的資產均屬國有資產,注入報紙的外部資金,只能按借貸關係,即按債權債務關係處理,不適用「誰投資誰所有」的企業資產認定,但不少投資者就以「借貸」的名義注資,並且先接手廣告部門,暫不介入編務和發行,希望藉此規避中共的追查;今年初,大陸電腦軟體設計銷售公司「托普集團」負責人宋如華,就是以這種方式投資成都兩家報紙「蜀報」和「商務早報」,但結果仍難逃勒令停刊的命運。
「蜀報」和「商務早報」的兩名編委(相當於副總編輯),最近接受四川省社科院研究生訪問時透露被停刊的原委。
托普的資金是進入報紙的廣告部門,例如「商務早報」的鼎新廣告公司,而且「蜀報」也要求員工對外說是向托普借錢;但是,當托普開始注入,開始整合兩份報紙時,宋如華卻對外大肆宣傳,聲稱要建立媒體帝國,並且調整兩報的主管高層,這就觸及中共的底線,埋下日後被停刊的種子。
兩名編委從事件中得到的教訓是:大陸媒體是一個很特殊的領域,投資媒體不像企業買賣一家企業那麼簡單,需要很高的政治覺悟和政治水平;私營資本盲目跟風進入媒體經營,除了要承擔經營風險外,更多的是要承擔政策風險。(//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