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策略創新 才能大成功
(//www.tvsmo.com)
【大紀元6月27日訊】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26)日表示,策略創新比技術創新重要,惟有「策略創新」才能創造大成功,不論是麥當勞、星巴克咖啡和台積電,都是明顯鐵證。
据《經濟日報 》報導 , 張忠謀昨天在「管理學會」成立茶會中,應邀以「管理學之新課題」為題演講。張忠謀整合過去數十年的管理經驗,針對管理學因經濟自由化、全球化及化發展,衍生的九大新課題,提出分析探討。以下是張忠謀演講紀要:
過去幾十年來,全球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成長,其中所謂亞洲四小龍,更是明顯例子。我認為造成這項快速成長的主因,是全世界經濟發生了三項變化:自由化、全球化和科技化。
過去許多國家處於計劃經濟模式,如蘇聯和,但幾十年來,出現許多變化,就連一向標榜自由經濟的美國,也出現很大的自由化進步。
全球化從15世紀便開始,但當時是殖民國家取得殖民地的資源,製成成品,再銷回殖民地,獲取利潤。接下來的階段是已開發國家利用開發中國家廉價人力資源,進行代工生產。而在過去的20、30年,代工情形出現根本變化。以台灣來說,代工廠技術提升,不論在技術密集度和資本密集度,都和其代工客戶不相上下。
科技化則為傳統產業提供了創新機會,並且創造出許多新產業。在這「三化」的影響下,企業的競爭白熱化,不但在服務、產品、技術方面競爭,人才和資金也要競爭。我認為這樣的競爭,使管理學出現九項新的課題:
第一項是競爭學的出現。過去的管理學強調,把公司提升到完美,我認為這並不是最重要的事。要強調的應該是和競爭者間的距離,如果處於領先,就要拉大距離,如果是落後,就要縮短距離。
1960年時,波士頓顧問團曾提出市占率重要性的理論:絕對市占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和競爭者間的相對市占率。這項思維可以讓一家公司瞭解,哪一項業務應該繼續投資,哪一項應該收起來。
簡單以美商奇異公司魏爾契(Jack Welch)總裁說的一句話作解釋:「投資一個行業,至少要做到前三名,否則就退出。」
第二、我要強調的是策略創新。管理學大師麥克波特曾表示,現在大部份的公司都強調營運進步,但不求策略創新,事實上策略創新才是最重要的部份。
中文常把策略和戰術(Tactic)搞混,但實際上兩者完全不同,策略的時期長,但戰術的時期短。
舉例說明策略創新:咖啡是美國非常普遍的飲料和食物,但星巴克利用策略創新,把一杯0.5美元的咖啡賣3美元,還讓消費者很開心,這就成功了。麥當勞賣漢堡也是同樣的例子。
這些公司並沒有發明新的技術,就像台積電沒有創造晶圓製造的技術,但發明了晶圓代工模式,這就是策略創新。
半導體巨人英特爾是技術創新,微軟則是半技術、半策略創新,以過去20、30年的例子分析,大成功是來自策略創新,而不是來自技術創新或產品創新。不過我要強調,管理仍要和科技結合。
簡單說,我認為管理學是一門以經濟、政治和歷史為經,以科技為緯的一門學問。
第四項來談企業組織的靈活化,現在許多公司強調組織扁平化,理由不是省經費,就是溝通容易,這都不對。
面對新的企業競爭,組織扁平的好處,是管理者消息情報快。我認為,只要和公司內16個員工有關消息,這16個人就都應該知道。我在台積電便向下三、四層的幹部說,只要有任何的消息,你應該立即回報我,同時告訴你的上級主管,這是你的責任。
另一方面,消息傳播仍不夠,我希望幹部能立即反應,進行動作,不是只回報就不管。不過,這還牽涉到授權問題,我認為給幹部責任不光是回報,還要能立即反應,不要等管理者下令,但對很多管理者來說,要做到充分授權很難。
第五項談知識經濟,其實知識經濟的重點不在知識,而是在如何把知識,變化為利潤。有了知識後,要有創意,要有冒險和進取精神,才能成功。如果一個企業裡的員工都擁有這三項條件,成功的機會比較大。
第六項是待遇和激發的關係。先舉幾個例子,過去十年時間,美國金融業最高薪主管,花旗銀行總裁薪水漲了124倍,奇異公司總裁薪水漲了25倍,飲料業最高薪CEO由百事可樂換成可口可樂,薪資則成長20倍,電信業AT&T總裁薪水成長5.4倍。
不過,美國消費者物價平均指數在過去十年漲了32%,每戶平均收入僅成長42%,美國教師收入成長20%。
這兩項相差懸殊的數據顯示一件事,知識經濟的發展並不是提升每個人的待遇,而是創造小部份的「贏者圈」。現在的問題是,矽谷的年輕人只要工作兩、三年便可以退休,更多的錢也無法激發他工作意願,也許有人說工作樂趣可以,但並非每個人都有這項動機,管理者必須思考這個新問題。
第七項談公司治理,現在企業競爭不光是產品競爭,更是資金的競爭,如果一家公司治理水準沒有到世界等級,在資本市場就會吃虧。以一家公司治理好的公司和差的公司比較,通常好的那一家股價本益比會比較高。
管理者要面臨的第八項挑戰,是如何應付社會核心價值的轉移。比如說公司和員工間的相互忠誠、長期耕耘才有成果,這些觀念都已非社會核心價值,商業對象間和同僚間的互信,更早已喪失地位。也許網路公司泡沫化,讓長期耕耘的價值回來一點,但不可能完全恢復。
我常喜歡以美國惠普公司創辦人和雅虎創辦人的財富來舉例,前者花了50年累積的財富,卻不如後者在幾年內創造的財富,說明了這項變化。
最後一項,我要強調企業道德的重要,最近幾年哈佛商學院開始有這類議題討論,其實台灣也有需要。好的企業道德,也可以創造好的業績。我認為企業應當是社會的一員,不光是商業道德重要,企業更應重視他對社會的責任。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