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中國北方的“宿命”?
(//www.tvsmo.com)
【大紀元6月23日訊】 專家和普通人的區別顯而易見:6月13日下午,當記者為了旱災問題在國家气候中心采訪時,隨著電閃雷鳴,一場醞釀多時的大雨終于落了下來,密集的雨點打在爬滿窗框的爬山虎葉子上啪作響,但与記者的興高采烈相比,國家气候中心高級工程師陸均天的表情淡淡的,“這是一場雷陣雨,”他說,“真正能夠緩解旱情的是一場透雨。”
陸均天沒有錯,雖然由這場雨揭開序幕,其后几天北方連續發生降雨,但由于降水的不均衡和范圍的局限,相對北方地區今年持續高溫干旱的狀況,這一點降雨不過是“杯水車薪”。但記者的高興也沒有錯,因為盡管這場雨威力有限,但在土地如此焦渴的時候絕對是“救命甘霖”,國家防汛抗旱指揮部在6月18日發布的消息也證實,土地受旱面積大幅度減少。
陸均天認為,今年的干旱并不是什么大的气候异常和突變現象,否則他們也不會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多次預報出來。
今年干旱的嚴重性在于是几年來干旱的累積效應,國家防汛抗旱指揮部的一位負責人說,華北地區大部分是干旱的第三年,而在遼宁一些地方,干旱已經進入第五年。媒體普遍對這一點極盡渲染,但陸認為,即使這樣也不能說是异常,因為在歷史上連旱的現象并不鮮見,比如說在今天50歲以上的人留下慘痛記憶的1959—1962年的連旱。
記者后來采訪到的另一位專家高慶華在談及旱災時的冷靜与陸均天一致。高是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部、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災害綜合研究組辦公室主任、研究員,他提供了更為詳盡的資料,而這些資料非常有助于理解他們的這种態度———因為中國的旱災實在是太頻繁了,實在很難再讓專家們大惊小怪。如果不追究更遠,而只是剛剛過去的20世紀,區域性的嚴重干旱期和極旱年就有:1899—1900年、1928—1929年、1941—1943年、1959—1962年、1972年、1978年、1980—1982年、1986—1989年、1991—1992年、1994—1995年、1997年后面的年份就是我們正在面對的連旱。
重旱和極旱是根据農作物受災程度划分的:重旱的受災率為20%—40%,成災率為10%—20%;極旱的受災率等于、大于40%,成災率等于、大于20%。
讓專家們耳熟能詳的數字卻讓記者感到震惊,旱災為何如此頻繁光顧中國?這是不可逃避的宿命嗎?
中國處在一個大干旱期的中間
從中國的气候類型看,的确易發旱災。中國東邊是太平洋,西邊是歐亞,還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這三個大地形對中國气候影響很大。陸均天說,這造成中國獨特的季風气候特點,一是降水集中在夏半年(4—9月),二是容易發生异常變化,三是水資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北方只占全國水資源的16%,但耕地卻占三分之二。
就今年來說,高慶華認為,雖然春旱是既定事實,但因為北方真正的雨季還未來到,所以還不能從總體上說“今年旱災大勢已定”,說不定今年還有可能洪澇。
當然,這些小的變數是不能与大的定數抗衡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旱災可能無法逃避。這個“相當長的時間”長達100年,因為中國目前正處于一個大干旱期最干旱的中間。
高慶華說,研究近500年來的中國史,可以發現,從1479年到1691年是一個長達213年的干旱時期,而從1692年到1890這199年就比較濕潤,從1891年到現在又一直處于干旱期,到今年正好是110年,如果和上個干旱期周期大致相同的話,到結束還有將近100年的時間。
200年的一個大周期中間還有尺度不同的周期,如100年周期、60年周期、30年周期和時間更短的周期————比如最短的有兩年周期。這意味著在大干旱期也有相對的多雨期和少雨期。比如,雖然20世紀整個是干旱的,但90年代就是一個相對多雨期,但從2000年到現在,就相對少雨,按10年周期來看,到2010年之后,可能又會進入一個相對多雨期。
這些周期,是從經驗即從統計學上說的,現在從物理學上還無法達到解釋水平,高說。
中國的干旱問題當然不僅僅是降水量的問題,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旱災問題日趨突出,首先是自那時降雨量大幅度減少,更重要的是隨著經濟發展,用水量大幅度增加,以河北省為例:20年以前每年靠降水增加的水資源是200億立方米,用水是40億立方米,比例是20%,80年代以后,平均降水增加170億—180億立方米,但用水達到230億立方米,已經成為負的數字。所以,現在看來,南方的澇未必每年會有,北方的旱估計會持續下去。
旱災是威脅最大的災害
中國的自然災害多种多樣,在所有的災害中,現在看起來影響最深遠、最嚴重的災害是旱災。
從歷史上看,大旱之年死人最多,比如1877年光緒年間的大旱,北方死了1300万人;1929年的大旱,陝西88個縣顆粒無收,餓死250万人;甘肅58個縣大災,共計230万人死亡,其中140万人死于飢餓,60万人死于疫病,30万人死于匪禍。 當然,今天与過去相比,旱災對中國的危害方式和破坏損失程度已然發生了很大變化———死亡人數減少,但受災面積、成災面積、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的數量及工農業產值損失不斷增加。
由旱災首先帶來的是糧食問題,中國平均每年667万公頃到2667万公頃農田受災,最高到4000万公頃,每年減產糧食數百万吨到3000万吨。一到大旱之年,我國糧食減產大約有一半以上來自旱災。中國貧困縣的分布和旱災分布基本是一致的。關注今年旱災的人都知道,官方已經預測,由于今年大旱,糧食价格將穩中有升。
由于受到糧食減產的影響,農民會出現臨時的遷移。這無疑會影響當地的可持續發展,但与歷史上大旱之年飢荒造成的人口遷移和流動不同,“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認為,因為旱災因素造成的勞動力轉移只是暫時現象,在气候條件轉好之后他們還會返回家鄉。因為東北地區、華北地區和西北地區的人地關系遠不如傳統的打工大省四川、貴州、江西等那么緊張。
旱災發生地的建設更為重要。溫鐵軍指出,20世紀80年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中國農業糧食生產取得的大幅度提高,与多年的農田水利建設提高了農業抗災能力是分不開的,但在今天的農村,農田水利建設普遍不再像以前那樣得到重視,在一個農業基礎薄弱的國家,這一問題值得警惕。
相對于干旱更為凸顯的農村,人們往往忽視它對城市的影響,事實上,這种影響也非常大。中國現在有667個城市,其中有400個缺水,比例高達70%。高慶華說,中國工業產值水資源的消耗量比重比國外大好几倍,過去統計每年因缺水工業產值的損失有几百個億,現在看來可能不止。
旱災引發的問題不止于此,它導致沙化面積快速增長,沙塵暴增加。今年沙塵暴一直推到北京以東。沙塵暴的威脅在于破坏了土地資源、森林資源和草地資源,而沒有草沒有樹也會影響降雨,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旱災還導致地面沉降。中國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口和工業產值分布在東部平原地區或沿海地區,這些地方因為過度抽取地下水而導致地下水位降低,有的竟然降到几百米以下,形成很大面積的水漏斗,導致地面沉降。高慶華說,中國現在有70多個城市發生了地面沉降,沉降有的達到20多米。地面沉降在降水之后因為水流不暢很容易發生洪澇災害,會發生排污困難,對建筑物產生損害,甚至導致地裂縫。而在黃淮海這一帶,地面沉降可造成海水倒灌,萊州灣現在每年因此造成的海水入侵達到100多米,等于每年有几十万人、几十万畝田地受到海水入侵的威脅。
如果不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描繪的景象是沒有水喝、河流斷流、土地沙化、地面沉降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完全破坏了。
高慶華說,在21世紀,旱災對中國的威脅可能超過水災。
21世紀是中國發展的關鍵時期,而這條道路上,旱災已經注定如影相隨,這是一個決不能忽視的幽靈。
轉自>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