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北美新聞

監督中國人權狀況 美國提名中國委員會成員

(//www.tvsmo.com)

【大紀元6月21日訊】 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委員會”首批成員已經產生。

美國國會眾議院星期三證實,哈斯特議長已經提名五位資深共和黨議員出任這個委員會的成員。這是該委員會的首批成員,委員全部產生後應有二十三人。

据BBC報導, 這一委員會根據美國國會去年通過的給中國以永久正常貿易關係法案中的一個條款而設定,委員會的主要功能,是監督中國總體上的人權狀況。

中國PNTR附加條款

美國國會去年在討論給中國以永久正常貿易關係法案時,以238比198票獲得通過。在激烈的辯論過程中,一些議員提出,不能因為中國獲得了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就失去了美國國會對中國人權實施監督的功能,”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就在這一背景下產生。

根據美國國會兩黨的協議,這一委員會由參眾兩院各出九名議員,加上行政當局的五名代表,總共二十三人組成這一委員會。在國會兩院的議員產生方法上,多數黨及少數黨各出五名及四名議員。上述五名共和黨人,就是基於共和黨目前在眾院佔多數而產生的。

五名成員的傾向   

這五名共和黨人當中,包括國會程序委員會主席德萊爾、前任及現任眾院國際關係委員會東亞及太平洋小組委員會的主席貝萊特和里奇,以及國會人權黨團共同主席沃爾夫和宗教囚犯國會工作委員會創始人皮特。

來自加州的德萊爾在去年國會討論給中國以永久正常貿易關係的過程中,通過強有力的國會運作,在時間及程序上保證了這一法案及時獲得討論及投票,他被認為是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得以通過的主要國會領袖之一。

美國商會及美國製造商協會在給美國國會議員的評分中,德萊爾獲得滿分。

貝萊特議員面對反對給中國以永久正常貿易關係的議員,起草了成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的修正案。

沃爾夫同時也是國會中國工作小組的主席。這位弗吉尼亞州的共和黨人,與加州民主黨國會議員波洛西一起,曾經在六四事件發生之後,在天安門廣場展開過悼念六四死難者的橫幅。沃爾夫一直以人權理由反對給中國以永久正常貿易關係。沃爾夫與李鵬討論過中國人權問題,他也曾參觀過北京第一監獄。

皮特眾議員來自一個”宗教之家”,他的父親曾經是美國陸軍牧師。皮特議員激烈批評中國對宗教自由的壓制。

越戰時期皮特是B-52轟炸機機組成員。

監督內容

哈斯特議長的發言人說,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會與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就要開始運作,委員會將重點監督中國在人權方面的表現,特別是監督中國執行國際人權公約以及國際公民及政治權利公約的情況。

而在具體的方面,則包括觀察中國的個人是否可以沒有恐懼、不受限制地進行自由表達,以及不受限制地進行和平集會﹔在宗教自由方面,要看中國公眾能否不受政府干預而自由崇拜。

據瞭解,行政當局的五名委員將由總統任命產生,他們當中的三人將分別來自國務院、商業部和勞工部,另外兩人的產生不受部門限制。委員會的主席將由參眾兩院的議員輪流出任。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魏京生 :北京辦奧運:手銬與金牌 (6/20/2001)    
  • 參議院辯論病人權益法案 兩党對主要條款意見不一 (6/20/2001)    
  • 內蒙古十二名基督徒被判勞教二至三年 (6/20/2001)    
  • 蘭州基督徒因產業被佔 欲向省府進行大規模請願行動 (6/20/2001)    
  • 杜鋼建 :戶籍制度不死 億萬民衆難活 (6/20/2001)    
  • 定蘭 : 拒絕缺席的在場者— 讀茉莉的《人權之旅》 (6/19/2001)    
  • 掃黃是否侵犯人權 ? (6/19/2001)    
  • 從張善光受虐看中國的監獄黑暗 (6/19/2001)    
  • 美眾議員布朗力批中共惡劣人權 (6/18/2001)    
  • 河南《大河報》因「輿論導向」遭整肅 (6/18/2001)    
  • 科學院院士的義憤 (6/18/2001)    
  • 河南大河報揭露腐敗 副總編被撤職 (6/18/2001)    
  • 冰雹猛襲人權惡劣之省 山東損失十多億 (6/17/2001)    
  • 全球緊急援救中國受迫害法輪功學員在北歐拉開序幕 (6/17/2001)    
  • 與董特首「唱反調」 胡紅玉呼籲香港立法消除種族歧視 (6/17/2001)    
  • 加拿大人權團體責加政府歧視偷渡華人 (6/16/2001)    
  • 明報獲三項人權新聞獎 (6/16/2001)    
  • 西藏婦女在家中觀看達賴錄影帶 被判六年徒刑 (6/15/2001)    
  • 傳美國給予中功創辦人張宏堡政治庇護 (6/15/2001)    
  • 華盛頓郵報:中國囚犯為市場改革付出代价    (6/15/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