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5月4日訊】4月1日上午,美國1架E-P3型軍用偵察機抵中國海南島東南海域上空活動,與中方1架飛機相碰,致使中方飛機墜毀。美機未經中方允許,進入中國領空,降落在海南島陵水軍用機場。從此,中美撞機事件外交鬥爭拉開序幕。通過這場外交鬥爭,可以看出許多深層次的中國外交的政治學問題。
首先,中國國際地位的考量定位問題。如果事情出在加拿大、日本,問題會好辦得多。儘管這兩個國家都比中國經濟發達,加拿大領土面積也超過中國。問題是我們中國97年以後一直希望把自己定位在世界性而非區域性大國上。如在1999年北約對南斯拉夫進行侵略的時候,中國從公開半公開途徑明顯捲入其中。導致最後自己惹禍上身。 “韜光養晦”是希望中國將自己定位於區域性大國就可以了,將我國影響和作用限於亞太地區,為本國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美國之所以總是“敲打中國“,可能與中國本身的外交戰略有關係。美國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在他眼中,中國始終都是她的挑戰者,這裏面自然有中國國際地位訴求的因素。20世紀初,當時世界頭號強國英國能夠坐視美國強大,但卻對德國、俄國等充滿敵意、實行遏制。這和19世紀美國實行的孤立主義外交政策有關係,美國儘管工業生產19世紀末已經達到世界第一,但是其力圖成為世界領導的戰略卻晚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和經濟一旦強大,便爭王爭霸的普魯士、蘇聯不一樣。鑒於德國、俄國等國際秩序挑戰者失敗的經驗,我國政府反應低調也有其歷史考量。
另一方面,我們國家和民主國家不一樣,中國的統治合法性基礎在於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而不是全民的認可問題,國際戰略低姿態有利於國家的統治穩定。由於強硬外交路線造成的民族主義是個雙刃劍,它不一定能為政權穩定、民心歸附帶來必然的好處,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普魯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納粹德國,以及第一、二次中東戰爭時期,納塞爾領導下的埃及。這些典型的民族主義、強硬外交國家的最終命運都是很不好的。而當德國總理阿登納主動向世代仇人法蘭西、埃及總統薩達特向伊斯蘭公敵以色列實行主動靈活讓步外交的之後,這些國家不但沒有出現國家動亂的情況,反之,在外交和國際上贏分了不少,這也為日後這兩個國家快速的現代化進程創造了的良好的國際環境。
其次,地緣政治方面。我國國家的國際環境非常差,周圍都是列強林立、虎視眈眈。臺灣、南海、中印邊界等均是國際矚目的熱點,稍有風吹草動,就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由於中國的國家綜合國力強大,國際環境好的時候,這些國家還不至於太放肆,但是一旦中美衝突極,有可能被某些國家利用,坐收漁利。有些人中憧憬中俄聯盟對抗美日聯盟。可是19世紀中葉到現在,俄國從中國手中拿走了600(不包括蒙古)萬平方公里土地。不考慮其他因素,僅僅地緣政治的考慮,真正直接威脅中國地緣政治安全的會是遠在萬里的美國嗎?中美兩國相隔千山萬水,並無領土疆界相接,按理說,二者並不構成相鄰關係,因而也就不會直接發生地緣上的矛盾和利害衝突。但是,如果中美在全球戰略方面出現衝突,一方面,美國會利用中國地緣環境的弱點,利用臺灣、印度、南海等夾擊中國;另一方面,中國相鄰的國家也會利用美國牽制中國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因此,中國目前與美國儘量維持友好關係,也是希望周圍國家不要坐收漁人之利,進一步損害中國的地緣政治環境。因此正是強硬外交才會導致周圍國家利用美國來對中國進一步對中國主權損害。
再次,中國外交制訂過程中的多種決定因素。今天的中國和毛澤東、鄧小平時代最大的不同就是在重大問題決策方面一個人的作用已經不那末明顯了。各種利益集團或力量都對中國的外交決策??生影響。我們知道,中國外交最高領導機關是中共中央外交工作領導小組,它的成員包括軍隊、國務院、政治局常委等。因此中央在解決一個突發性的外交事件時候,會考慮到各個方面的利益和不同版本的解決方案。如這次事件,可能外交部有一個解決方案 、軍隊有一個解決方案、 安全部門有一個解決方案、 政策研究機關也有一個解決方案。國家會綜合考慮內外各方面因素如國內民??情緒、國外形象、中美戰略關係等,最後做出決定。1996年台海危機中,中國軍方的意見就得到了很高的重視和採納。今天的對美讓步外交決定做出也是中國經濟、外交、安全、軍事、宣傳等部門對策綜合考慮的結果,因此如果單單從某一方面強調外交政策的得失都是不完整的。中國目前的領導人基本上都是技術官僚,他們比較擅長綜合計算中國國內、國際,經濟、軍事等幾個方面的利益及外交得失。
最後,任何一個外交政策都會有長期和短期的目標,這取決於基於國家綜合國力的國家利益。中國目前最重要的是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中國要發展經濟科技,就要融入世界體系中,而目前世界上絕大部分國際體系被美國所控制,因此搞好和美國的關係對經濟科技發展非常重要。通過和歐盟、日本也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科技方面的利益,但是一方面歐盟、日本的市場並不完全開放,而且有時在農產品、工業製成品等中國比較優勢??品方面非常排外,但美國卻是世界上最開放的市場;每年遞增的中美巨大貿易順差就說明了這一點。另一方面,中國在融入國際規制(wto)之前,很難和別的國家按照國際遊戲規則打交道。1989年,中國發生64事件之後,大多數西方國家紛紛與中國交惡,國家的經濟發展幾乎停滯了兩年。中國政府也不會希望看到這種情況出現。 考慮到國家穩定、經濟建設進程、地緣政治因素等方面,在近期內, “韜光養晦”的外交戰略仍不會被中國政府所放棄。因此,儘管目前看來,中國似乎軟弱了一點,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軟弱還是理性必要的。在國際政治中,政策性的東西和策略性的並不一樣。真正起到決定意義的是政策性的東西。比如美國克林頓政府時期對華“接觸和遏制並行的政策導向”(engagement and containment)。而克林頓政府時期“李登輝訪美”就是策略性的東西,是對中國政府的試探或者對國會的一種妥協。策略性的東西雖然不起決定性作用,但對政府政策的形成、國家的PR(公共關係或者國家聲望)具有明顯的作用,對內它可以或家國內矛盾、協調各種利益集團的關係、對外又可以推動本國對外政策的實現。
美國對華外交有許多方面:人權、貿易、推進民主、臺灣問題、西藏問題、全球戰略安全問題等等。但是真正決定對華外交的是美國出於其自身國家利益的需要採取的接觸或者遏制政策。與之相反,中國為了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希望進一步融入國際體系中,因此,從92年,中國就確定了對美的基本政策“減少麻煩、增進友誼、互利合作、不搞對抗”(參見江主席1992年的一次講話)。因此中美外交政策的不同決定了中美兩國不同的外交策略。反映到現實中,中美在某些問題的爭論、摩擦或者合作,其實反映了不同外交政策的磨合。但是目前來講,這種磨合不會演化成激烈的衝突,美國不會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對我國的國家利益造成重大挑戰,因為一方面和中國這樣的大國交惡,成本實在太高(越戰、韓戰幾乎都是敗在中國人手上);另一方面,中美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經濟相互依存,美國的大部分公司、消費者從中國獲益匪淺。 至於對這次事件的處理,從最終結果來看,雙方實際上都各讓了一步,進行了必要的妥協,這些從雙方語言的變化就可以看出來。
中國對美政策幾乎已經定型,也就是搞好和美國的關係服從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而由於美國新總統剛剛上臺,布希的外交政策外表強硬,但是實際上卻並沒有定型。因此,通過中美兩國在一些外交策略或者事件的處理方面的政策磨合,有利於促進布希政府外交政策象全面接觸中國這樣比較有利的方面發展。舉例來講,從1993年克林頓政府上臺以後,中國和美國外交進入了長達3年的磨合時期,其間,有“貿易和人權挂??”、“銀河號”、“台海危機”、“李登輝訪美”等等,有些比今天的撞擊事件兇險許多倍。但是,1996年,兩國領導人達成共識後,1997年江主席訪美、1998年克林頓訪問中國,並宣佈三不政策和謀求建立中美建設性夥伴關係。
中美之間,目前來講又處於一個磨合期,這個時間會有多長,現在很難說,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布希政府沒有真正確立所謂完全遏制中國政策。我根據沒過國務院網頁上的原稿,將布希總統的言論分成政策性或策略性的兩個方面。我認為政策性的內容很少,或者說表示對中國的強硬外交方面的東西幾乎沒有。有的僅僅是策略性的東西。如以下兩點:
美國偵察機未做任何舉動導致這次意外。中共在過去十一天不讓美國機員回國的決定,與兩國希望維繫的關係不符。有些比較模糊,只是外交詞令,或者一方面說給美國人民聽。如③偵察飛行協助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是整體國家安全策略的一部分,必須繼續保持。(其實飛機只要在國際領空飛行就沒有什莫不妥,到中國南海飛行也並非布希的發明)布希說,他始終堅決捍衛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捍衛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是布希職責所在,任何總統的發言中都會出現,這和江主席常用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差不多。)從上面兩條看不出什么新變化,或什么實質意義?至於第五點,布希說,美國和中共已同意互派代表,在四月十八日討論這次意外事件;他也會要求美國代表採取強硬立場,就中共最近在國際空域挑戰合法執勤美國飛機的尖銳問題。問題是這次撞擊事件的確沒有發生在中國領空,事件原因沒有調查清楚,中國和美國矛頭也不在一個方向,中國的焦點在於美國飛機闖入中國領空(導致事故發生後,未經許可闖入領空),美國的焦點在於中國飛行員引起這次國際領空上面事故,無需道歉。因此美國這樣說也在一貫的霸權邏輯之中,而非政策變化。
外交如同打牌,但最終的目的不僅僅是“贏“字一個可以解釋的。雙方的交易是最重要的,而恰恰是我們和美國在外交這種交易中有時差距太大。拿中美這此外交事件來說,中國的好牌並不多(美國飛行員、美國經濟利益等),但是外交的目的卻很多,希望美國不要再人權、北京奧運會、臺灣問題、貿易問題上面強硬保守、維護本國PR、試探布希外交底線等等。美國手中卻有很多(如臺灣牌、印度牌、NMD牌、NTR、PNTR牌等等)。因此中國只能拿手中有限的好牌來換取有限的目的。同時許多外交方面的交易是在桌子下面進行的,由於外交運轉的高度不透明,各個國家幾乎一樣,民主國家也並非一定全部公開這些外交交易,如甘乃迪總統在1968年導彈危機的妥協很多年之後才公開,當時的美國民??和今天一樣,以為一個全面勝利。
因此在這件事情還沒有結束之前甚至結束以後,我們都很難分析把握這件事情,但是有一點政府未必妥當,因為外交講求善用兵者隱其形,過早讓布希政府瞭解了中國政府的外交底牌(如儘量和美國維持穩定的關係等)可能會影響到以後的布希對華政策取向,甚至在中美關係磨合時期中,布希政府有可能會在一些策略性方面如人權等繼續步步進逼、實行強硬外交。“韜光養晦”“甘於守拙”的中國太極拳功夫能不能戰勝美國的西洋拳就看中國政府自身的外交素質了。
祝願中美關係撥雲現日的那一天早日到來!(//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