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軟件業不愁人才 每年畢業几十萬外流些也不在乎
(//www.tvsmo.com)
【大紀元5月30日訊】近年來每當國人說到軟件業,總免不了提起印度,2000年印度以近46億美元的軟件出口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軟件出口國。印度軟件產業得以迅速發展有多方面的因素,而記者此番到印度考察軟件業,對印度的人才培養深有感触。
丰富的人才儲備
据印度商業工業聯合會高級經濟顧問羅伊先生介紹,為培養信息技術人才,印度政府從50年代起就在全國興建了多家信息技術學院:全國性的有6家,分別設在班加羅爾、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等地,每年從20萬名報名者中招收2000名學員﹔地區性的有25所,每年培養出11萬名畢業生。目前,全印所有的信息技術學院一年可以為國家培養17萬名本科生和5萬名研究生。除專門院校外,印度在400多所大專院校幵設了計算机專業,在大約3000所中學推出了“中學計算机掃盲和學習計划”,同時依靠多家民辦和私營机构以及軟件企業培訓人才。看來,印度軟件業能有今天的輝煌,靠的正是長遠的眼光和丰富的人才儲備。
從這里走向世界
班加羅爾信息技術學院坐落在班加羅爾國際高園內,是全印最大的一家培養軟件人才的學院。走進這家學府,記者眼前一亮───這哪里像學校,簡直就是一家別致精美的藝術沙龍!圓形的大廳擺著精美的藝術造型,玻璃圍牆上涂滿了各种抽象意義的圖案。教室很小巧,窗明几凈。在這里,除老師講課的聲音外,几乎聽不到一點聲響。
走進一間教室,里面30多個學生正在上課,每個人面前都擺著一台印度國產的黑色筆記本電腦。其中几個穿著紗麗的女學生特別顯眼。這些學生都衹有20來歲,他們大多是普通院校的工科畢業生,然后來這里接受一年半到兩年的信息技術專業的深造,取得碩士文憑。可別小瞧了這些人,他們是從全國5000多名報名者中層層選拔上來的尖子。在他們當中,也許就有印度將來的普萊姆濟(印度維普羅信息公司總裁,2000年被《福布斯》雜志評為世界第三富豪)和科斯拉(美國硅谷最佳投資人)。在這間教室外,一台大電視正在同步直播教師授課的實況。這樣做可謂考慮周到,那些外班生或是因故不能上課的學生照樣可以聽課。
在走廊的一端有几間裝備豪華的辦公室,門上分別挂著IBM、微軟、甲骨文、英特爾、思科、升陽等大公司的牌子。這里設有世界級大公司的辦事處,一來,它們為學院直接提供了國際上最先進的信息和技術﹔二來,這里的許多畢業生不需要自己到外面跑就可以找到將來理想的歸宿。一條不長的走廊,這邊是上課的象牙塔,那邊是謀職的天堂,有如一條生產人才的流水線。未來的軟件精英,就這樣從這端走到那端,然后走向世界。
据該院院長薩達戈潘介紹,這所學院為政府和大公司合建,其中政府約投入2000萬美元。在這里上學的學生,一學期要交4萬盧比(約合8000元人民幣)的學費,比國內貴不了多少。難怪同行的記者打趣地說:“將來我的孩子就送到這兒來,學費不貴,還可以從這兒上美國。”
人才輸出不是人才外流
同行的話并沒有錯。薩達戈潘院長自己就說,印度的IT產品主要向美國出口,印度各大信息技術學院畢業的學生也有90%選擇到美國發展。薩達戈潘是少數回國創業的人之一,他1979年從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后回國,20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教學,已經培養了100多名碩士。
為什么軟件人才不愿留在國內呢?院長說,印度的通信設施和交通狀況落后﹔此外,政府還有一些限制,如在1979年以前還不允許私人生產計算机,私人公司直到1998年才能進入通信業。正因為如此,印度政府對大批軟件人才外流采取了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的態度。
從客觀來講,印度政府對人才外流确實表現得非常豁達。政府認為,當印度的軟件人才從歐美國家歸來時,他們不僅帶回了資金,也為印度提高了知名度,更帶回了創新的精神。前總理拉﹒甘地就說過:“即使一個科學家、工程師或者醫生在50歲或60歲回到印度,我們也并沒有失去他們。我們將因為他們在國外獲得經理職位成為富翁而高興。我們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把這看成人才外流,而應該把它當成智慧銀行,正在積聚利息,等著我們去提取。我們可以將這筆財富投資于印度的建設當中。”所以當記者問羅伊先生,“人才外流”對印度信息產業有
多大影響時,他斬釘截鐵地回答:“人才輸出不是人才外流!”
目前在美國硅谷工作的印度裔美國人多達30萬人,1999年他們的收入高達600億美元,他們大多把賺來的錢向印度投資,投資項目也多是高科技產業。
(環球時報)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