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5月25日訊】 八十年代初期,一部《佐羅》使上譯厂配音演員童自榮的聲音傳遍了全國各地,童自榮也因此而享有“中國佐羅”的美譽,然而近日在全國各地上映的美國大片《佐羅的面具》中,為新“佐羅”配音的卻已不是童自榮了,不由得令人感到遺憾。聯想近几年來很少在銀幕上再听到童自榮那獨特的聲音,以致不少觀眾誤以為他已經退休了。為此,記者日前撥通了童自榮家的電話。當電話中傳來童自榮親切的問候話語時,記者不禁有一點激動,他的聲音依然那樣充滿活力与率真,依然清亮而瀟洒,令人覺得“佐羅”又回來了。
“中影公司是在‘胡作非為’”
談到《佐羅的面具》与上譯厂失之交臂,童自榮有點憤怒地說:“《泰坦尼克號》、《拯救大兵瑞恩》這么重要的影片也沒有交給上譯厂來配,我不明白這到底是怎么回事,《佐羅的面具》可能是中影委托其他的譯制單位或找了几個人來譯制的。過去電影主管部門有規定,進口影片主要讓上譯和長譯來譯制(丁建華曾介紹說,上譯應該每年擔負四分之三進口影片的譯制工作),而現在中影公司并不是充分利用我們厂的力量,我們厂年譯制電影能力是40—50部,而現在每年只譯制30來部,根本吃不飽,加工費用又壓得很低,這等于是在‘胡作非為’。”童自榮還表示:“即使《佐羅的面具》交給上譯厂,也不一定由我來給“佐羅”配音,要看我适不适合那個人物形象。對于《佐羅的面具》遠遠沒有產生像當年《佐羅》那樣的轟動”,童自榮認為:“時代變了,當年看优秀外國影片是中國人最大的娛樂,而現在娛樂的形式五花八門,如果以前我沒給佐羅配音,現在再配《佐羅的面具》,也許也不會獲得那么大的成功。”
“如果市場經濟擴展到我們這個領域,上譯厂就活了”
在談到厂里的狀況時,童自榮說:“厂里連年虧損,連辦公用的洋樓都租出去了,而且租金還很低廉。上譯厂的虧損是在計划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在配音制作上多年受中影公司牽制,業務經營根本放不開。如果市場經濟擴展到我們這個領域,上譯厂一定會好起來的。如果上譯厂今后享有進口影片的自主權,我們可以充分地根据觀眾的需求去挑選譯制影片,并可以与其他公司聯手搞發行,這對上譯厂的未來發展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現在我的處境有點尷尬而無奈”
當記者問到童自榮為何近年配音的影片越來越少時,童自榮首先很坦然地承認:“我的配音戲路不是很寬,聲音上有局限性,音色、音域都固定了,要想改變很困難,比如老人的角色讓我來配,肯定不合适。”當記者問童自榮為何沒做譯制導演時,童自榮表示:“我沒有這方面的想法,我也沒有這份自信,我只想多配點角色,現在我處于一种尷尬的地位,我們配音演員的心態与影視演員們不一樣,我也從來沒有什么‘腕’的感覺,即使台詞再少的角色,我也努力去配好音,這是我的工作。”
“我從來沒有對配音事業產生過動搖”
從小就立志當一名配音演員的童自榮已經在這個行當里經歷了30年的風風雨雨,他說:“當一名配音演員是我從小的理想,不管怎么樣,不管處境有多差,我對配音事業從來沒有動搖過,我對自己的選擇也絕不后悔,只要‘嗓子’允許,我就會一直配下去。我非常感謝觀眾們一直挂念著我,我沒有什么可以回報他們,只希望能再用自己的聲音多塑造几個好的角色獻給他們。我的要求并不高,只希望退休前,能使局面有所改觀,每一年有几部适合自己來配的影片。”童自榮的話听上去,讓記者覺得頗有几分“英雄气短”的味道。
雖然童自榮的聲音听上去依然年輕,但他已經58歲了,他告訴記者他的身體不是很強壯,只能算是“亞健康”。“我們配音演員的生活跟大款沒法比,我從來都甘當‘幕后英雄’。”說完,電話里傳來童自榮爽朗的笑聲。當采訪結束時,童自榮輕輕地說出“再會”兩個字,仿佛是他在寬大的幕布后面悄悄地向電影散場后离去的觀眾們微笑話別。(//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