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家祺:反導條約,勢必突破
(//www.tvsmo.com)
【大紀元5月15日訊】 把《限制反導系統條約》簡稱為《反導條約》,給人的印象似乎美國要修改或退出該條約,似乎是要「停止反導」。實際上,美國突破該條約是突破「限制」,要「全面反導」或「全面防導」。本文分析了一九七二年美蘇簽訂該條約的背景和今天美國突破該條約的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太空武器系統的發展使「核武」威懾力日漸降低。美國決心建立導彈防禦系統,其目標是進一步發展太空武器系統和建立「天軍」。
美國總統布殊五月一日在華盛頓近郊國防大學,發表了他上任以來最重要的戰略演說,稱美國將致力於部署導彈防禦系統。由於美蘇兩國在一九七二年簽訂了「禁止部署涵蓋全國的導彈防禦系統」的條約,美國必須突破這一條約。負責戰略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菲舍爾在歐洲說:「我們會盡快部署導彈防衛設施。因此,我們相信『限制反導彈系統條約』將要從根本上被取代、刪除或徹底修改。」
限制反導系統條約主要內容
從一九六九年十一月開始,美蘇進行了限制戰略武器談判。《美蘇關於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是美蘇兩國談判第一階段的主要產物,一九七二年五月二十六日正式簽訂。這一條約,除序言外,有十六個條文。條約規定,所謂「反導彈系統」至少要包括發射台、截擊裝置及雷達,以便空中截擊來犯彈道導彈。條約禁止締約國部署涵蓋全國的導彈防禦系統,但允許每一國在兩個不同地點各部署一個地區性的導彈防禦系統,分別保衛首都與洲際導彈發射場。《限制反導系統條約》規定每個反導彈防禦系統的導彈發射場的半徑不超過一百五十公里,可部署不超過一百部反彈道導彈發射架和一百枚反彈導截擊導彈。條約禁止締約國研發、試驗或部署以海洋、空中、空間為基地的以及陸地機動的反彈道導彈系統及其組成部份。一九七四年七月,美蘇又簽署了《關於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的議定書》,規定締約國在兩個地區性的防禦系統中放棄一個,而且不能再建新的防禦系統。一九七二年條約還規定了退出條約的條件,但必須在退出前半年通知其他締約國。
「相互確保摧毀」理論的產物
《限制反導系統條約》可以說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核嚇阻理論」——「相互確保摧毀」理論的產物。
「嚇阻」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嚇阻就是說服敵人,他若採取行動,將得不償失。軍事演習、互派軍事觀察員、軍事透明化、軍事交流都含有「嚇阻」因素。「核嚇阻」是在國家決策者是「理性人」的假定下,設法說服敵人主動挑起核戰會得不償失,因而放棄發動核戰。
羅伯特‧麥克納馬拉(Robert McNamara)是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和約翰遜執政時的國防部長。他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提出了「新嚇阻理論」。這一理論被稱為「MAD理論」,即「相互確保摧毀」(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理論。按照麥克納馬拉的說法,MAD理論認為,一個國家必須把自身的安全建立在對他國的威脅基礎之上,而不能僅僅建立在本身的防禦能力之上。當美蘇兩個核大國都承受不了毀滅性的核武報復攻擊時,美蘇各方就不會率先使用核武攻擊對方。
「嚇阻理論」當然不適用於「非理性政府」,也不適用於那些不惜一切代價以達到外交目的的國家。
在簽訂《限制反導系統條約》前,蘇聯擁有一六一八枚陸基洲際導彈、七四○枚潛艇發射導彈,美國擁有一○五四枚陸基洲際導彈、六五六枚潛艇發射導彈。美蘇雙方具備「柤互確保摧毀」的威懾能力。MAD理論輕視戰略防禦,成了一九七二年美蘇雙方簽訂《限制反導系統條約》的思想基礎。
「反導系統」:蘇聯先於美國
一九七二年條約是尼克松訪蘇時與勃列日涅夫共同簽署的。這一條約,是在美蘇冷戰並追求緩和的大背景下簽訂的。從美國方面來講,當時尼克松政府同意簽署這一條約,除了受「相互確保摧毀」這一「新嚇阻理論」影響外,還同兩個因素有關:
第一,簽訂條約前,勃列日涅夫正在積極推行緩和政策。一九七一年蘇共二十四大上,勃列日涅夫宣稱要把「緩和」放在蘇聯外交政策的首位。陷入越戰泥淖的美國在尼克松上台後,提出「現實威懾」戰略,在維持美國相對核優勢的情況下,進行「戰略收縮」。美國簽訂這一條約,正是尼克松推行「美蘇緩和」與「戰略收縮」政策的一部份。
第二,「反導系統」在當時蘇聯先於美國。早在一九六六年,美國就發現蘇聯在莫斯科周圍已部署有數十個「橡皮套鞋」式發射設備的「反導系統」。從一九七○年開始,蘇聯開始了地面和太空激光反導武器的研製工作。蘇聯還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建立了一座用於「反導」的巨型雷達站。直到一九七四年美蘇簽署一九七二年條約的補充議定書時,美國不僅尚未在首都華盛頓特區建立反導防禦系統,而蘇聯早在莫斯科附近部署了「導彈防禦系統」。直到今日,美國也沒有在首都周圍建立這一系統。
「攻防兼施」的新嚇阻觀念
MAD理論(「相互確保摧毀」理論)從提出至今已四十年,事實上早已過時。這種「過時性」的一個表現是,無論是美國還是俄國,都存在著「削減核彈頭」的內在需要。一九九三年,美俄簽訂《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雙方同意在二○○三年前各自把核彈頭削減到三千枚和三千五百枚。二○○○年六月四日,克林頓、普京在莫斯科會晤,雙方簽署協定,將在未來二十年中各自銷毀三十四噸庫存武器級鈽,這些鈽,可用來製造數十萬枚核武。二○○○年七月六日,克里姆林宮說,普京總統在給日本廣島、長崎兩市市長的信中說,「俄羅斯準備把核彈頭數目降到一千五百枚。」今年五月一日,布殊總統在國防大學的演說中再次宣稱,要迅速採取行動減少核武。MAD理論把國家的自身安全建立在本國擁有毀滅敵方的強大威懾力基礎上,美蘇「削核」的內在需要使這一理論完全過時。布殊在國防大學說:「我們需要攻防兼施的新嚇阻觀念。嚇阻不能再單單依靠核武報復的威脅。只要降低擴散的動機,防禦也能加強嚇阻力量。」
「IT革命」降低核武威懾力
在今日,美國如果要在首都周圍部署導彈防禦系統,也與《限制反導系統條約》及議定書相衝突,因為美國已在北科羅拉多州大福克斯導彈基地附近部署了一個導彈防禦系統,美國根據條約,不能再部署另一個。美國發展NMD(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或MD(導彈防禦系統),當然與《限制反導系統條約》相衝突了。
《限制反導系統條約》,把它簡稱為《反導條約》。從字面上說,「反導」的涵義與「限制反導」很不相同。把「限制反導」簡稱為「反導」,在媒體上給人們造成一個印象,就是一個以「反導」為目標的條約,現在美國要廢除它或從根本上修改它了。事實上,美國是要突破條約限制,建立全國性或更廣泛的「反導系統」。
美國突破《限制反導系統條約》,與近三十年來的「IT革命」(信息技術革命)密切相關。布殊在五月一日講話中說,一九七二年的條約「忽視了三十年來的基本突破」。IT革命,帶動了太空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從波斯灣戰爭以來,美國已充分認識到,核武器受太空武器系統,特別是太空反導系統的制約,軍事衛星技術和導彈防禦系統的發展,必將使核武器的威懾力日漸降低。
美國突破一九七二年條約束縛,部署NMD或MD,在軍事上,則是為「核武時代」的必將結束和「太空時代」的必將到來作準備。今年一月二十四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文件,決定組建「獨立天軍」(即獨立太空部隊),這一步驟跑到了美國前面。事實上,美國發展導彈防禦系統技術,也是為未來創建「天軍」(太空部隊)作準備。美國部署NMD或MD的長遠目標,更有經濟技術方面的原因,這與美國太空開發、帶動以航天技術為中心的高科技的發展分不開。
條約過時就失去力量
截止今年一月,美國擁有核彈頭總數為七千二百九十五個,俄國為六千三百○二個,中國僅有三十二個。俄國表示要將核彈頭數量削減到一千五百枚或更少。今年二月一日,俄羅斯外交部長伊萬諾夫在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上說,俄國削核的前提是保留和加強一九七二年美蘇《限制反導系統條約》。事實上,今日中國從本國國家利益出發,應置身於美俄「核競賽」和「核削減討價還價」以外。中國不是一九七二年條約的締約國,也沒有任何必要跟在普京背後捍衛因「IT革命」而過時的條約。
條約一旦過時,就失去力量。一八九九年五月至七月,第一次世界和平會議在海牙召開,參加會議的有二十六國代表,會議通過了「禁止從氣球上投擲炸彈和爆炸物」的「宣言」。一九二一年十一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的華盛頓會議,通過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國際裁軍協定」,即《關於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規定各國主力艦的排水量不得超過三‧五萬噸,艦炮口徑不得超過十六英吋。這些條約,在今天看來,都十分可笑。今天,人們還不容易看出ABM條約的過時性,當太空時代到來後,人們看一九七二年的《限制反導系統條約》,也許會如同我們今天看海牙的「禁止從氣球上投擲炸彈」的「宣言」的感覺一樣。
──原載《動向 》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