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4月23日訊】去年夏日的一天,眾家媒體記者被馮小宁邀去怀來縣,現場觀看他為新片《紫日》拍攝的一場重頭戲——坦克大戰。當日陽光酷烈,暑气蒸騰的草壩上,10輛二戰時的蘇聯“T-34型”坦克,似脫水的蝸牛,趴在地上候命,專等馮導令下,就催動生鏽的臟腑開動起來,以一當百,造出成百上千輛坦克開火挺進的效果。那一幕,表現的是當年蘇聯紅軍對日本關東軍最后一役的坦克戰場面。當時在拍攝現場的記者對這樣的“大場面”頗不以為然:任你影片后期做什么樣的特效處理,10輛坦克能成什么气候?加之影片開机那天,馮小宁將自己塞進麻袋客串“日本侵略者將中國百姓裝入麻袋活活燒死”一場戲,當時演得很認真辛苦,卻給觀摩記者留下“作秀”的印象。
轉眼今年暮春,記者先于《紫日》“五一”節前后上映的檔期,一睹了該片。出于看現場拍攝留下的對“坦克大戰”和“火燒百姓”兩場戲的成見,看片時的心理就不免有些“陰暗”,以挑刺的眼光坐在銀幕前。然而,看完了101分鐘的片長,記住的卻是影片中的美好,其中的“刺”倒只是瑕疵小事了。基于這樣的“心路歷程”,對于馮小宁的采訪,自然由這兩場戲的想法談起。對于鑽進麻袋親身演繹日本關東軍殘酷燒殺中國百姓一場戲,馮小宁說:“當時包括主演富大龍在內的劇組成員,都要去做那個在麻袋中被澆上汽油燒個死去活來的特技演員。大家都搶著拍這個根本露不了臉的危險鏡頭為的是什么?這一鏡頭出自《東史郎日記》中的真實記錄,但令人激憤的是日本右翼以‘麻袋太小無法塞進一個人’為由稱此記錄不真實。于是我們按照‘日記’中的尺寸定做麻袋,自己演了一回以茲為證。”影片中這一情節的震撼力,讓人為當日看馮小宁鑽麻袋時,舍本逐末的“作秀”評价生出慚愧之情。
《紫日》中“坦克大戰”的特效處理比親見拍攝時的預期好得多,但“空戰”一場戲的特效依然欠缺說服力。于是,“在資金等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為什么堅持追求大場面”這一從《紅河谷》到《黃河絕戀》至今就沒停歇過的問題又被問出。對此,馮小宁回答:“對于特技方面存在的不足,大家可以盡情批評。戰爭片需要一定的場面表現,用高科技制作肯定效果不俗,但成本實在太高。我在影片中不斷嘗試、實踐特效,是想把傳統特技做到一個最高水平。”不論褒貶如何,執著此舉的馮小宁已被電影業內人士稱為“中國惟一一位能用低成本拍出恢弘大片的導演”。
馮小宁恢弘气勢的作品都是戰爭題材的影片。對于這另一個“堅持”,馮導回答:“如果大家都拍戰爭片了,我決不起哄。戰爭片成本高,拍攝難度大,而都市題材的影片拍攝、构思都討巧,大家都去討巧了,戰爭題材的影片就荒蕪了。我希望自己一直奔難題而去,并一次次做好,這也是我必須堅守的藝術表現力。”當問題談到《紫日》以外的影片時,馮導將他對美國大片的態度傳遞給我們:“沒有必要仰視它,也不要去俯視,藝術本來就是平等的,平視就行了。”(摘自:北京晨報)(//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