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4月16日訊】(分析撞机事件之六 2001年4月14日星期六)
(一)軟弱的代价:一句“非常遺憾”(verysorry),布什贏了
(二)強硬不是“臭硬”,要有方法技巧和策略,但首先要有勇气
(三)我沒有親俄清結,再談中俄
(四)讓國家最大限度地獲取最大利益是外交的准則
(五)加強周邊國家的協調合作,減少懮患,全力抗擊
(六)可怕的現實:忍辱不能負重,韜光不能養晦,一味的自欺欺人
(七)放不下的大國情結,放不下的小家子气附錄:于宏源先生《從長遠看,這种軟弱是必要的》
(一)軟弱的代价:一句“非常遺憾”(very sorry),布什贏了。
正當布什總統為自己一開始不變通的強硬,遭受國內媒體的指責,騎虎難下懊悔不已的時候,中國人的軟弱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布什樂了。一句“非常遺憾”(very sorry歪嘴少銳),美國總統成了大贏家。
先讓我們看看這次軟弱妥協的回報吧。
在撞机事件的廿四名机員安全返回美國本土后,美國總統布什態度轉趨強硬,他十二日在白宮表示:
①美國偵察机未做任何舉動導致這次意外。
②中共在過去十一天不讓美國机員回國的決定,与兩國希望維系的關系不符。
③偵察飛行協助維護世界的和平与穩定,是整體國家安全策略的一部分,必須繼續保持。
④布什說,他始終堅決捍衛美國的利益和价值觀。
⑤布什說,美國和中共已同意互派代表,在四月十八日討論這次意外事件;他也會要求美國代表采取強硬立場,就中共最近在國際空域挑戰合法執勤美國飛机的尖銳問題。
這第五條的是最關鍵的,它流露的最直接的信息是:中國在南海領域的歸屬權問題上至少不是像中國地圖標明的那么清晰。中國軟弱的立場可能導致有關各國對中國南海領域的爭奪或者說強占得更加的瘋狂,更加的肆無忌憚,更加的有恃無恐。
我們要特別注意布什總統強調的,美國是在“國際空域”“合法執勤”受到了“挑戰”。美國總統不僅恢复飛机偵察,還開始為將來侵占南海海域准備借口了。
這難道就是我們妥協退讓得到的報應嗎!
難道我們要用軟弱讓中國百年屈辱的歷史重新上演!
軟弱軟弱再軟弱,從清朝末期開始,我們就在軟弱,就在退讓,就在妥協。
我們祖輩們的屈辱的淚水浸濕了土地!
我們祖輩們的恥辱的鮮血涂改了泥土的顏色!
我們祖輩們因抵抗侵略倒下的軀體沉重地堆積在血淚斑斑的屈辱的歷史上!
但我們有一個極好的借口,我們要學習勾踐,我們要臥薪嘗膽,我們要勵精圖治,我們要忍辱負重。但是我們的國土越來越小,我們的資源越來越少,我們心靈上的壓力越來越大,總不能等到我們領導人連辦公的地方都找不到的時候在抗爭吧!
當軟弱退讓帶來更坏更可怕的結果時,強硬是惟一選擇。如果軟弱和強硬一樣受辱,我們選擇強硬;如果軟弱比強硬還受辱,我們不但選擇強硬,還要抗爭,還要反擊!
(二)強硬不是“臭硬”,要有方法技巧和策略,但首先要有勇气
我所主張的強硬并不是不變通的“臭硬”,那是弱智的人的行為。我強調強硬但更強調方法技巧和策略。我之所以強調,而且是一再強調強硬,因為強硬是基本出發點,在此出發點下才有可能想出對抗的辦法和策略。
我在已經發出的几篇分析文章里面,透露出了自己的最大擔心:政府將選擇妥協的路子。所以我請求強硬,但無濟于事。几天后不幸應驗。
我僅僅是一個對外交完全陌生和外行的局外人士,我能看出來中國政府懼美親美的態度和他們一再妥協的意圖,布什的美國政府那么多的智囊們,難道看不出來?
我在4月8日《深度分析,中國將妥協》一文中談到:“美國道歉或讓中國得到哪怕是不賣給台灣宙斯盾驅逐艦這樣的承諾,中國也會立即妥協退讓。”但我做夢都沒有想到一句“歪嘴少銳”(very sorry),問題就解決了,香港人叫“搞定”了。
中國送走美國人的心情比總統布什還急切!
1999年,美國《華盛頓季刊》分析中國的外交時說:外交策略薄弱的一种表現形式是中國常常不能預見到問題的出現,“常像是一輛忙碌奔跑的消防車”,試圖用反提案和反措施來扑滅別人放的火。
這家刊物接著說:外交技巧對一個世界大國來說至關重要。有了這些技巧,中國就可以將地區性的地緣政治制約因素或者說不利條件轉變成戰略上的有利條件,大幅度增強自己的實力。許多中國官員和戰略家仍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往往將他們能力的缺乏全部歸罪于經濟和軍事實力不足
中國歷史上許多大智慧的君主和大智慧的外交家,他們高瞻遠矚,運籌帷幄,巧妙地在錯綜复雜的大國小國強國弱國之間周旋,維護自己國家的尊嚴,使自己的國家最大限度地獲取利益。這樣的例子舉不胜舉。他們大義凜然充滿智慧的傳奇經歷是中國人的榮耀。
現在,輪到美國人教訓我們了,不是在其他方面,而是在我們曾引以為榮的外交策略上。
我們現在不僅僅是軟弱,而且是不會變通的軟弱,連軟弱都不會軟弱了!
嗚呼,哀哉!痛哉!祖輩們靈下有知,也會痛悲泣血而不能止也!
我無話可說了!
(三)我沒有親俄清結
我兩次提到中國与俄羅斯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問題。但我沒有親俄清結。
上學時讀到俄國侵略中國的詳細的歷史,老師突然哭了,我們也都哭了。
我們的祖輩們遭受的血淋淋的蹂躪和滅絕人性的摧殘刻骨銘心的留在我們的記憶里,雖時間的流逝而不至于磨滅甚至淡忘。
我們的心依然不由自主地疼痛。
那是所有中國人的痛。
但那時的俄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沒有可以制衡它的力量,類似今天的美國。美國是另一种形式的侵略,強占你的心比占你的土地更可怕,你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在自己的天空下,思想、思維卻在美國人的控制之下,那是何等悲慘的事情。
沒有人能夠打敗蘇聯,蘇聯人自己把自己打倒了。
當美國人的觀念深入俄國人的心中并牢牢占据了市場之后,蘇聯分崩离析了,它來得如此突然,以致于所有的人几乎都沒有反應過來。美國人不會占据你的土地,它需要的不是土地是資源,不是土地是服從,不是土地是屈服,不是土地是所謂的价值觀念下的奴隸。
當然,我也不否認美國在諸如民主、自由、人權方面有著史無前例的進步,但那种民主、自由、人權是僅限于美國人的,甚至同為美國人但僅僅膚色不同的美國人都不能完全地享受到目空一切的驕橫的美國人的那种自由。
醒醒吧,怀抱幻想的被美國奴役了思想的人們!
貢獻出自己的血汗,貢獻出自己對智慧,貢獻出自己的勇气,把中國建設好,把我們祖先世代的夢想變成現實,生活在中國的和平的強大里面,那才是我們的最佳選擇。
制定國家目前應對危机的策略,應該以讓國家最大限度地獲取利益為主,而不應以歷史為主。否則的話,俄羅斯、日本、印度、越來、哈薩克斯坦、美國加上其他曾經侵略中國的西方列強都是中國的敵人,我們如何應付得了。
(四)讓國家最大限度地獲取最大利益是外交的准則
俄羅斯的歷史地位,經濟實力,國際影響,倒退到了它的近代的起點,并且還在滑下去,我們有著共同的命運。過去,俄羅斯領導人對与中國建立關系非常重視,据說雙方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是俄羅斯而不是中國最早提出來的。只是中國因怕影響了与美國的關系而保留了很多的熱情。
俄羅斯新總統搞情報出身的普京,對中國親美的政策不會不清楚。
這次撞机事件發生在美俄互相驅逐使館官員的時候,但俄羅斯總統普京9日指出,美國仍然是俄羅斯主要伙伴之一。他認為,美國總統布什說俄羅斯不是美國的“對手”就是一個“重要的信號”。這使俄羅斯有理由樂觀地看待俄美關系的前景。他表示,希望俄外長伊万諾夫本月12日与美國國務卿鮑威爾的會晤將進一步改善俄美關系。
中國的几次明顯的短視行為對中俄關系的破坏,導致了普京總統全面調整自己的外交戰略:加強了与歐盟的關系,鞏固了与印度的關系,深化了与獨聯體其他國家的聯系,積極与日本對話,訪問了朝鮮,和美國進行溝通……
但是,目前來說,仍然是俄羅斯需要中國(經濟、政治)甚于中國需要俄羅斯(政治),普京采取的調整實際上也是無奈之舉。中俄仍然具備合作制衡美國的可能:
1、中國對俄羅斯始終沒有任何威脅,現在也沒有明顯的沖突。2、俄羅斯放棄了向西方國家借貸,要發展經濟,离不開近鄰中國。3、軍事上,俄羅斯与美國更有理由對立。美國的NMD,是對俄羅斯最直接的威脅。4、無論歐盟還是日本,都是美國現在的盟友,俄羅斯昔日的敵人,雙方的信任度有限。5、俄羅斯的最好的盟友印度相隔遠,且有它的敵對國中國相牽制。所以,俄羅斯曾經提出結成中俄印聯盟,抗衡美國及其盟友。6、中國一旦被美國整垮,俄羅斯將四面楚歌,眾敵難防,亦難免分崩离析的后果。
在相同的國家利益驅動下,中俄聯手,使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共同抗衡美國及其盟友,維護中俄兩國的共同利益,或許是一條出路。
(五)加強周邊國家的協調合作,減少懮患,全力抗擊
美國在處理外部關系上的技巧上,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亞洲,它与兩個敵對國韓國、日本同時保持發展良好伙伴關系,既讓他們競爭又讓他們互相制衡。在西方,它与以色列以及對手如埃及、沙特等保持良好的關系,同樣既讓他們競爭又讓他們互相制衡。美國漁翁得利。
中國同樣可以与印度、巴基斯坦建立保持發展伙伴關系,讓他們競爭又讓他們互相牽制,而不是目前的一邊倒態勢。為了制衡中國和緬甸,美國目前正積極拉攏印度。但印度的利益和目標在印度洋上,它一直大力發展海軍,隨著印度的擴張,必然触及美國的利益。印度所說的中國威脅論,不過是為自己擴充軍備找借口罷了。另外,可以加強与緬甸的關系,緬甸既可以牽制印度,又可以為牽制美國出力,過去我們因為美國的緣故,對緬甸忽略得太久了。
對日本和朝鮮,我們同樣可以如此。而且,為了中國的市場,日本、韓國一直都有意愿和中國建立共同的經濟市場。近年來,日本和韓國國內都有逐步上升的反美傾向,尤其是布什總統上任后,布什總統盲目的驕橫政策,引來了兩國更多的不滿。比如布什總統否定了韓國總統金大中的“陽光政策”,韓國就拒絕加入美國所倡導的導彈防御系統。
我們要重新加強与朝鮮的聯系,俄羅斯普京上台后訪問朝鮮,可見朝鮮的戰略意義的重要性。
過去,馬來西亞領導人馬哈蒂爾也曾經多次倡導建立一個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大市場,但沒有引起我們的興趣。
對待菲律賓,強占我南海海域,應該堅決反擊,甚至不惜戰爭。在1997年菲律賓飽受金融危机的時候,我們沒有趁机与菲律賓划定南海邊界,還自導自演了一出“農夫和蛇”的真實話劇。
對菲律賓這樣的小國家的軟弱,引起眾多國家對我南海海域的無限遐想和蠢蠢欲動,“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口號,引來了周邊國家的爭相蚕食。
假如,我們在菲律賓屢次打死打傷我沿海漁民,扣押我捕魚船只,強占我島嶼的時候,憤然擊之,哪個還敢如此狂妄地向我挑舋。而且,菲律賓并沒有從經濟危机里面擺脫出來,戰爭對他們更可怕。如果我們不是因為對中國的反擊心有余悸,恐怕現在沖到前面,強占我島嶼的不是菲律賓,而是越南。
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對菲律賓這樣的小國都妥協退讓,世界歷史上,除了中國,誰還能找出第二個!
南海海域問題比中印問題嚴重多了,緊迫多了,稍有不慎,我南海海域就可能被瓜分,在當代,海洋的戰略意義和經濟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對印度我們暫時倒應該實行“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六)可怕的現狀:忍辱不能負重,韜光不能養晦,一味的自欺欺人
忍辱負重也好,韜光養晦也好,都是為了發展,為了強大,可怕就可怕在受辱而不自知,忍辱而不能負重,韜光而不能養晦。更可怕的是自欺欺人,被別人打了耳光還覺得是“儿子打老子”。
看看中國決定送走美軍時的人民日報社論就知道了:
“事實不容改變,公理不可戰胜……我國政府和人民對美國的霸道行徑進行了堅決斗爭,迫使美國政府改變了最初的強硬、蠻橫態度,向中國人民致歉。”
“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領導下……伸張了正義,打擊了霸權主義的气焰,捍衛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顯示了我國維護世界和平、不畏強權的大國風范。”
“這場斗爭又一次體現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遠矚、運籌帷幄,具有駕馭复雜局面和處理复雜問題的能力。”
“我們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斗爭仍將繼續……我們堅信,正義必胜,公理必胜,這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這是一筆十分珍貴的精神財富……不斷奪取改革、發展、穩定的新胜利。”
如此的自欺欺人,如此的自我麻木,如此的自吹自擂,如此的自我滿足,如此的自我陶醉,有一點忍辱負重的意思嗎?
如果這也叫忍辱負重,中華文明的歷史可以宣告終結了!
中國一項有惰性存在,根深蒂固的劣根性是中華民族遭受屈辱,飽嘗辛酸和根源,我沒想到這种民族的劣根性被發展到了如此登峰造極的地步!嗚呼,哀哉!痛哉!祖輩們靈下有知,也會痛悲泣血而不能止也!
我真的無話可說了!
(七)放不下的大國情結,放不下的小家子气
中國一直放不下大國的情結,我在《令中國無法強硬的外部因素》(《中國研究》2001/4/13)中提到:中國一直有一個“大國”情結、“領袖”情結,我們無法和美國相提并論,就去當第三世界國家的領袖。但是,這個人口眾多,貧窮落后的“丐幫”又能給中國帶來什么!
但是我們的确在以這樣的大國形象和領袖形象去做:
我們幫助東南亞國家和日韓擺脫困境,把自己放入困境,承受人民幣不貶值的壓力,造成國內經濟持續緊縮,成為世界上罕有的奇事。最終善有惡報,在國外蒙受羞辱(印尼暴行,菲律賓占我島嶼,倭寇占釣魚島),國內失業下崗人數劇增,經濟衰退(奇怪的是國內統計數字仍然逐年“可喜”的增長)。
我們支持臭名昭著的獨裁國家伊拉克,支持南聯盟的獨裁領袖米洛舍唯奇,讓我們國家陷入空前的孤立,引起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強烈不滿,最終再次蒙受外交史上的奇恥大辱。但我們當年依然花費巨資慶祝國慶。
如果我們是忍辱負重,就應該記住那個恥辱,然而,烈士的遺骨未寒,我們就又歌舞升平了,就又歌功頌德了。
因為一個小國家与台灣有官方關系,我們動用了塵封多年的否決權,阻止聯合國派遣維和部隊,引起嘩然。
我們樹敵如此之多,是不是在這些上面也該反省一下呢?
伊拉克眾叛親离,連阿拉伯兄弟都跑到對立面參加圍剿的戰斗,可見其罪不容赦,我們不惜犧牲与美國的關系支持薩達姆對我們的國家利益有何益處呢?
我們支持米洛舍唯奇,但他馬上要被引渡了,是他的人民的決定的。再看看我們曾經支持的塞族人是如何對待中國人的:
《爾格萊德:中國商人揮淚离去》(青年參考010315)“不久前,塞爾維亞政府通過了一項決定,中國人在塞爾維亞只能開生產性和服務性的合資公司,而且塞方資本必須占51%以上,雇員數也必須多于中方。”
“禁止中國人開單純貿易性質的商店,咱們好多開商店的就無法獲得居留簽證,只好离南回國了。”
“在我們內部,与米洛舍維奇的舊勢力斗。沒想到把中國商人也捎上了,他們要把中國商人赶回家。”這是中國外交善有惡報的又一個例子。中國為了這些小國家,不惜与美國人作對,這是不是也是我們該反省的地方呢?以國家利益為重,融入國際大潮流里,是不是應該作為我們更明确的外交准則呢?
時寒冰:31歲,男,自由撰稿人。email: china888china@yahoo.com或china888china@hotmail.com
后記:
這些日子不停地寫作,不停地流淚,不停地懮傷。我把吃飯的時間都縮短到了3分鐘,我充分利用了每一秒鐘,脖子硬得酸痛,終于把自己被庸俗的虛偽掩蓋了30年的激情和責任,找回并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我的棱角還沒有被繁瑣的生活所抹殺。我很慶幸。如此不懈的操勞如果能讓我把后半生的工作濃縮后干完,寫出更多人的心聲,引起更多的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心,少活10年20年我是無所謂的。這個空空的皮囊終歸要腐化的,但我不能連思想和良知也腐化了,那樣,將來我會后悔。
在我收到的上千封來信里面,我看到了更多的愛國的熱情和不屈的意志,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念。中國是有希望而且必然會富強起來的,但這有相當的一段艱難路程要我們去走。
我也收到了一些不同的意見,其中論述比較全面的有《從長遠看,這种軟弱是必要的》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生于宏源先生。是一篇很好的文章。盡管我們觀點有所不同,他對國家的全心地關注,他的嚴謹的論述讓我十分感動并且是我應該學習和改進的。還有几篇,來信時注明不讓公開,我也就尊重其意。
過去以為做撰稿人,可以維持簡單的生計,著書立說,來為國家出力獻策,為讀者帶來些許精神的糧食。現在發現是不可能的,剛一露面,就几乎要遭封殺。只好暫時停筆,把庸俗的生活安頓了,讓自己的苟活的生命得以延續。
一個月后再見吧。
感謝各位朋友的厚愛和鼓勵,我的作品里的每一個字都与您們的支持分不開的。
祝平安健康!
時寒冰敬上2001年4月14日星期六
附:《從長遠看,這种軟弱是必要的》
于宏源(香港中文大學)
時寒冰先生,
我是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生,非常敬佩,也非常喜歡您的文章,但是我有一些觀點,可能和你的不一樣,請多多指教。
首先,中國國際地位的考量定位問題。我想如果撞擊事情出在加拿大、日本,問題會好辦得多。盡管這兩個國家都比中國經濟發達,加拿大領土面積也超過中國。
問題是我們中國97年以后一直希望把自己定位在世界性而非區域性大國上。如在1999年北約對南斯拉夫進行侵略的時候,中國從公開半公開途徑明顯卷入其中,導致最后自己惹禍上身。
“韜光養晦”是希望中國將自己定位于區域性大國就可以了,將我國的影響和作用限于亞太地區,為本國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美國之所以總是”敲打中國”,可能与中國本身的外交戰略有關系。美國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在他眼中,中國始終都是她的挑戰者,為什末?有沒有自身的因素?
為什末20世紀初,當時世界頭號強國英國能夠坐視美國強大,但卻對德國、俄國等充滿敵意呢?我想和19世紀美國實行的孤立主義外交政策有關系,美國盡管工業生產19世紀末已經達到世界第一,但是其力圖成為世界領導的戰略卻晚于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和經濟一旦強大,便爭王爭霸的普魯士、蘇聯不一樣。
鑒于德國、俄國等國際秩序挑戰者失敗的經驗,我國政府的低調也有其苦衷吧。
另一方面,我們國家和民主國家不一樣,中國的統治合法性基礎在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而不是全民的認可問題,國際戰略低姿態有利于國家的統治穩定。
由于強硬外交路線造成的民族主義是把雙刃劍,它不一定能為政權穩定、民心歸附帶來必然的好處,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普魯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納粹德國,以及第一、二次中東戰爭時期,納塞爾領導下的埃及。這些典型的民族主義、強硬外交國家的最終命運都是很不好的。
而當德國總理阿登納主動向世代仇人法蘭西、埃及總統薩達特向伊斯蘭公敵以色列實行主動靈活讓步外交的之后,這些國家不但沒有出現國家動亂的情況,反之在外交和國際上贏分不少,這也為日后這兩個國家快速的現代化進程創造了的良好的國際環境。
其次,地緣政治方面。我國國家的國際環境非常差,周圍都是列強林立、虎視眈眈。台灣、南海、中印邊界等均是國際矚目的熱點,稍有風吹草動,就可能導致嚴重后果。
中國的國家綜合國力強大、國際環境好的時候,這些國家還不至于太放肆,但是一旦中美沖突,極有可能被某些國家利用,坐收漁利。你的文章中憧憬中俄聯盟。可是18世紀中葉到現在,俄國從中國手中拿走了600(不包括蒙古)万平方公里土地。不考慮其它因素,僅僅地緣政治的考慮,真正威脅中國的能是遠在万里的美國嗎?
中美兩國相隔千山万水,并無領土疆界相接,按理說,二者并不构成相鄰關系,因而也就不會直接發生地緣上的矛盾和利害沖突。但是,如果中美在全球戰略方面出現沖突,一方面,美國會利用中國地緣環境的弱點,利用台灣、印度、南海等夾擊中國;另一方面,中國相鄰的國家也會利用美國牽制中國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
因此,中國目前与美國盡量維持友好關系,也是希望周圍國家不要坐收漁人之利,進一步損害中國的地緣政治環境。因此正是強硬外交才會導致周圍國家利用美國來對中國進一步對中國主權損害。
再次,中國外交制訂過程中的多种決定因素。今天的中國和毛澤東、鄧小平時代最大的不同就是在重大問題決策方面一個人的作用已經不那末明顯了。各种利益集團或力量都對中國的外交決策產生影響。
我們知道,中國外交最高領導机關是中共中央外交工作領導小組,它的成員包括軍隊、國務院、政治局常委等。因此中央在解決一個突發性的外交事件時,會考慮到各個方面的利益和不同版本的解決方案。
這次事件,可能外交部有一個解決方案、軍隊有一個解決方案、安全部門有一個解決方案、政策研究机關也有一個解決方案。國家會綜合考慮內外各方面因素如國內民眾情緒、國外形象、中美戰略關系等,最后做出決定。1996年台海危机中,中國軍方的意見就得到了很高的重視和采納。
今天的對美讓步外交決定做出也是中國經濟、外交、安全、軍事、宣傳等部門對策綜合考慮的結果,因此如果單單從某一方面強調外交政策的得失都是不完整的。中國目前的領導人基本上都是技術官僚,他們在綜合計算中國國內、國際,經濟、軍事等几個方面的利益及外交得失方面,相信會比浪蕩不羈的文科學生布什高出一籌的。
最后,任何一個外交政策都會有長期和短期的目標,這取決于基于國家綜合國力的國家利益。中國目前最重要的是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中國要發展經濟科技,就要融入世界體系中,而目前世界上絕大部分國際體系被美國所控制,因此搞好和美國的關系對經濟科技發展非常重要。
你可以說通過和歐盟、日本也可以,但是一方面歐盟日本非常排外,而美國是世界上最開放的市場;另一方面,我們連國際規制(WTO)都沒有融入,怎末和別的國家打交道?1989年,中國發生64事件之后,國際形象一落千丈,國家的經濟發展几乎停滯了兩年。這种教訓值得深思。
在這种情況下,把握好外交政策的尺度成為重中之重。我個人認為”韜光養晦”的外交戰略還是不能放棄。否則中國的經濟建設進程就會延誤。這當然不是說在基本原則問題如國家主權、台灣問題等方面可以退讓。
但是目前來講,美國不會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對我國的國家利益造成重大挑戰,因為一方面和中國這樣的大國交惡,成本實在太高(越戰、韓戰几乎都是敗在中國人手上);另一方面,中美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經濟相互依存,美國的大部分公司、消費者從中國獲益匪淺。
至于對這次事件的處理,從最終結果來看,雙方實際上都各讓了一步,進行了必要的妥協,這些從雙方語言的變化就可以看出來。
因此,盡管目前看來,中國似乎軟弱了一點,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种軟弱還是必要的。
(轉自<<大參考>>)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