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院士透露驚人消息:中國欲以核爆炸實現藏水北調
【大紀元3月31日訊】南方网報道:彭先覺首次向外界透露了工程构想的技術細節,經過專門設計的核裝置同時起爆,可一次生成直徑約20米的毛洞,且無需進行新的常規爆破。施工單位可以在一年或稍長一點的時間后進入洞中開展后續作業。這一方案的主要优點是省工省力,施工周期短,放射性可控制在較低的水平上。這听上去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假如不是出自一位院士之口。
中國缺水嚴重,主要根源是對自然破坏嚴重,導致生態失去平衡,但中國政府從不認真從根本上治理,解決的手段基本上都是斷子絕孫的行為。取完地下水,就向河流索取,河流干枯了就向自然區域伸手。這种行為容易成為主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工程易。
核爆炸在去年曾被國際批評,中國官方義正詞嚴的否認。這次的披露等于對過去的否定一記耳光!
雅魯藏布江無疑擁有極其充沛的水資源,然而其開發難度之高、困難之多、涉及面之廣卻也令人望而生畏。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先覺經過多年研究認為,核爆炸可以為開鑿一條20至30公里的隧道提供技術上的可能。
這一特大型開挖工程的目標是在雅魯藏布江流經南迦巴瓦峰的大拐彎處攔河筑壩,打一條20至30公里的隧道使雅魯藏布江水穿山而過,利用大約3000米的巨大落差建設一座世界最大的發電站,其全年3800万千瓦的發電量相當于兩個建設中的三峽水電站(年發電量1800万千瓦),為30多個大型核電站發電量的總和。然后利用水電站發送的電力從雅魯藏布江提水200億立方米,通過運河渠道把水引到位于青藏高原東北方向的青海、新疆与甘肅,改變土地面積占全國47%、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的大西北的生態環境。而剩余電力將就近輸送到東南亞,并可以解除作為雅魯藏布江下游的布拉馬普特拉河在雨季里給印孟兩國造成的洪災。
据初步估計,通過此番調水,僅在干旱的北疆地區就可以建成相當于三個四川盆地的魚米之鄉。這個擴大生存空間的构思,對面臨人口增長与資源相對貧瘠雙重壓力的中國,意義尤為巨大。
當筆者問及采用核爆炸炸開喜馬拉雅山的必要性与施工中的放射性污染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時,1996年應邀出席香山會議的彭先覺院士回答:由于喜馬拉雅山主脈平均海拔高度在6000米以上,交通不便,終年積雪,雪下均為岩石与凍土層,常規的施工方法工程量很大,將耗用數百万吨TNT炸藥,搬運量相當惊人,几乎是無法辦到的。而采用核爆炸方法攔河筑壩、開掘隧道則有其獨特的优勢,由于核爆炸兼有常規炸藥爆炸產生的沖擊波和核裂變獨有的數百万度高溫的熱輻射,經專門設計的核裝置可以控制放射性物質的生成量和影響,并可使一次成型的毛洞直徑約為20米,無需進行新的常規爆破作業。該种作業方式的主要优點是省工、省力,施工周期短,放射性可以控制在較低的可接受的水平上。
為打消人們對和平核爆炸的疑慮,彭院士對核能的和平利用作了一個簡短的回顧。自從1945年核能第一次以原始形態使用于原子彈后,至今令人們難以忘怀。為了把原子能用于和平目的,核科學家們想出了不少辦法,其中最現實的是以反應堆為基礎的核能應用,如核電站和核潛艇,相比之下,核爆炸的和平利用要遜色一些,但也并非一事無成。比如常規方法鑽探石油,通常只能提取實際蘊藏量的20%至30%,為提高石油產量,世界各國在這個問題上想了不少辦法,但效果都不太好,而作為超級核大國的俄羅斯,可能是因為地廣人稀,在和平核爆炸方面積極性比較高,比如用核爆炸方法開挖運河,以及在高寒山區進行特大型開挖工程的施工。再就是用核爆炸方法提高石油產量,在這方面前蘇聯已經取得了成功。而美國龐大的戰略石油儲備庫中有些就是在地下堅硬的岩石層間由核爆炸成型的,美洲有關國家也一直在論證用核爆炸再開一條巴拿馬運河的可能性。
彭先覺說,核爆炸不應僅僅被視為只能為軍事服務,与諾貝爾獎的創始人諾貝爾所發明的炸藥一樣,核爆炸釋放的巨大能量同時也是人類用于改造大自然的強有力手段,并將長期廣泛地為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服務。中國的核專家曾就核爆炸所產生的放射性污染能否得到避免或有效控制的問題,与俄羅斯專家進行了學術交流。雙方學者認為,由于核爆炸的和平利用和軍事利用具有不同的要求,現代核技術已完全能設計出足夠干淨(即聚變份額很高)的對環境不會构成嚴重污染的核爆炸裝置。這已為理論研究和前蘇聯地區所做的許多試驗所證明。
全世界任何一項大型工程都會對生態環境有影響,彭先覺指出,我們的責任是要把不良影響盡量降到最低限度。自從北京香山會議以后,我們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下達的專項論證課題,經過我們對此項工程中所需核裝置當量和對周圍環境污染程度的研究評估,我們認為,用核爆炸來進行這一特大型開挖工程在技術上是可能的。
彭先覺院士首次向外界透露了此次工程的設想方案:按設計圖沿未來涵洞的山崖用鑽机平打出一個直徑約1· 5至2米的洞,每隔60至100米放置一個万吨級核裝置,核裝置同時起爆,一次成型毛洞,由于核爆炸后不可避免的會在現場遺留下放射性微粒,而且由于放射性物質均具有會使放射性持續一定時間的半衰期,為縮短放射性持續時間和減輕核污染,通常的和平核爆炸會設計出干淨程度在90%以上的核裝置,其中的核材料采用鈾233,而不用制造原子武器所用的鈾235或鈽239(美國在1945年投向廣島和長崎的就是用這兩种材料制成的污染程度較高的核彈)。這使得只需過一年或稍長一點的時間后,施工單位能夠安全地進入涵洞開展后續作業。
在上述三种核材料中,彭先覺院士指出鈽的核性能最好,用鈽材料作核裝置體積可以做得較小,但相比之下,鈽的毒性(指放射性及化學毒)最大,有不少人把鈽說成人類所知道的最毒物質,人吸入微量即可致命,有鑒于此,鈽首先就被排除在候選者之外。對于鈾235和鈾233,二者的毒性相差不多,但鈾233的核性能与鈽接近,用鈾233做核材料,有利于把核裝置做小,干淨程度較高,這樣,与純裂變裝置相比,爆炸后的放射性強度可減小一個量級,當然,鈾233不像鈾235是天然元素,要由核反應堆或核爆聚變電站來生產。
最后彭院士強調,以上介紹的构想尚屬理論上的可能性研究,特別是這一開挖工程采用的是不同于常規施工的核爆炸,對于技術可行性,還需進一步分析,最后還要做模擬實驗以完成論證。特別是安全性和放射性的影響,絕不能掉以輕心。此外,雅魯藏布江畢竟是一條國際水道,雖然在我國境內流經的是人跡罕至的山區,但出國后流經印度和孟加拉國人口稠密的地區,在江上建大水壩勢必會減少流向下游的流量,需要仔細籌划計算,并得到有關國家的理解,使改造后的雅魯藏布江既造福我國也惠及鄰國,以免引起國際水資源糾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