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盾:我的音樂從來都考慮觀眾
【大紀元3月29日訊】在3月25日之前,中國旅美作曲家譚盾不愿意談《臥虎藏龍》,因為他沒有想到他憑著這部作品能獲得被視為“世界電影音樂最高獎”的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而与他爭雄的是包括約翰‧威廉姆斯等好萊塢電影音樂大師。雖然譚盾是國際知名的華人作曲家,但打入好萊塢電影圈創作電影音樂畢竟不是他的本行。可是憑著譚盾對中華民族音樂的理解,他的音樂通過馬友友的大提琴聲,傳達出了動人情怀。譚盾在這部影片的音樂創作中一直遵循“考慮觀眾”的原則。
譚盾的工作間,位于紐約SOHO這個地方,這是紐約一個藝術家聚集的地區。當年譚盾來到這里的時候,心里也是怀著登上國際樂壇的夢想,而到了今天,他不僅成為世界最為熟知的中國作曲家,也被《紐約時報》評為1998年度國際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之一。
譚盾22歲時曾寫出交響樂《离騷》,用了很多板鼓、簫等很多民族的樂器在里面,這是當時一些前衛的技術、音響。所以當時招致了很多批評。
“其實我最開始,并沒有想到所謂目前時興的詞——后現代主義,盡管后現代主義已經過去了,在美術上,在視覺藝術上面我覺得,后現代主義藝術的現象其實跟現在整個地球村的文化現象都有聯系。比如說,我根本不感興趣把中國的文化或者跟美國的文化這么并列地‘拼’在一起。”譚盾這樣說。
在歌劇《馬可波羅》中,他把西方歌劇与中國京劇唱腔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种全新的歌劇語言。在弦樂四重奏《鬼戲》中,他糅合了中國皮影戲、民謠《小白菜》和琵琶演奏。而在新近創作的歌劇《門》中,譚盾又集中了中外藝術史上的3個經典人物,即中國京劇里的虞姬、日本傳統木偶戲里的小村、西方歌劇中的朱麗葉,他們一同站在“門”外,想要回到人間。
在譚盾看來,《馬可波羅》這個故事本身并沒什么意義,但是馬可波羅的現象卻很有意思。譚盾說:“我但愿馬可波羅這件事情從來沒有發生過,正因為馬可波羅不是真的而又有這個文化現象存在,它反映了一個人類心底所共同存在的現象——渴望開放、渴望去尋求新的東西,這也就是寫馬可波羅的一個本質。我理解這种所謂旅行,行程游記,其實我最感興趣的是人,是人性,它可能是任何語言和流派中一种永恒的東西。”
譚盾的奇思异想層出不窮。比如對演出器材別出心裁的運用,就极具創造性——塤、陶、紙、石頭、水、編鐘,都為譚盾所用。“藝術作品不能重复生產,她只屬于創造。”在譚盾眼里,國內藝術界最缺乏的是以創新為榮的意識。
將京劇、歌劇、木偶劇、交響樂融為一体的多媒体交響曲——《門》和《周朝六舞圖》是譚盾的兩部新作,去年在上海大劇院首演。《門》講述了虞姬、朱麗葉等三位愛情悲劇的主角,在生死門前所袒露的愛情觀。作曲譚盾既是指揮,又擔任生死判官的角色。這部音樂作品還將流水聲和古老英文打字机的打字聲,与音樂有机地融合到一起,令人回味無窮。
《周朝六舞圖》是譚盾為舞蹈家黃豆豆度身訂制的作品,也是首次在世界公演。它用青銅編鐘為表達手段,配合譚盾富有個性的手擊和吟唱,再現了先秦祭祀場景。
“譚盾代表著前衛、另類、听不懂。”這曾是國內的音樂圈和觀眾的一個定論,但譚盾表示他反對這個定論。實際上,這次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原創音樂獎,也証明了這個定論有著局限性。
在譚盾的音樂中常常是那些我們置身其中而又久所未聞的自然之聲。“我所要做的,就是通過再普通不過的日常聲音,表現我們生活于其中,但卻一直不去重視的物質世界。”譚盾的新作品,准備在英國的一個藝術節上演出。作品的內容是,中國內地的一個偏僻村庄一天的生活——從黎明公雞的鳴叫,開始一天勞作的平常故事。(北京晨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