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水荒滴水貴如油
【大紀元3月28日訊】四十年前丰水的河北省如今人口膨脹、工業耗水嚴重、地下水超采,人均擁水只有三百多立方米,比以色列、中東缺水國家還要嚴重。
据亞洲周刊報道,河北是僅次于天津的全國第二大缺水省市,旱季時,全省六千多万人口中有三分之一的人畜面臨著缺乏飲用水的威脅。武安市有一個二千多人的村,這几年就靠一個蓄水池接水,供全村人使用,最近連續兩年不見雨水,逼著村里出錢到外面買水,買來的水貴如油,「洗臉都舍不得,那還顧得上生產,麥田只能荒著」。在北京兩會期間,一講起河北的水資源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河北省政協副主席王幼輝顯得憂慮万分。和中國人均擁水二千多立方米、國際標准人均一千立方米為缺水警戒線相比,河北省人均擁水只有三百一十一立方米,比中東缺水地區還嚴重。
王幼輝學的是植物栽培,側重种植水稻,五十年代從南方的農學院畢業分配到河北正定縣工作,那時的河北還有三千多畝地种植水稻,卻很低產,主要原因除了品种差以外,就是水太多,造成水稻倒伏、爛根、缺氧等。講起那個風調雨順的河北,王幼輝甜滋滋的。他說:「地里到底有多少眼泉水也搞不清,最大的有臉盆般,洶涌而上,最小也如硬幣,往上冒水,走到農地,就有一尺多深的水。」
八十年代初,王幼輝再回到正定,已經看不到水稻了,因為缺水,稻田已改為旱地。過去每逢下雨,用扁擔把水桶往井下一按,水就打上來,現在河北的水井,水都在十多米以下,地下水位下降了。從正定到石家庄要過一條河,現在的這條「河」已全是砂子了,河北省已經沒有一條常年有水的象樣河流了,以前二千公里的航道,現在都可以跑汽車了。
候的變化是河北少水的重要原因,王幼輝說,長期以來,河北是澇災年多于旱災年,現在翻過來了,六七十年代,每年抗洪,約千畝地受澇,現在每年抗旱,千多畝地缺水。現在河北年雨量比五十年代少了三十毫米,但下雨時又集中在七八月份,「雨來就澇,旱起來又不得了」。
高耗水工業超采地下水
缺水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人為的因素,河北的水資源已經無法承受人口增多及工農業發展的需要。五十年代,河北三千万人口,今天已經是六千五百万人口的大省,糧食年產量也由几十億斤到五百多億斤,GDP翻了一百多倍。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都需要水,但河北的水資源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河北的發展可以說是犧牲了生態環境、利用了劣質水、加上節水來支撐的。王幼輝指出,河北的用水主要靠地下水,但地下水是不能循環再造的,好像石油、礦產一樣,大量的超采,令河北成為全國最大、世界罕見的地下水開采漏斗區,并引發地面沉降和一系列環境問題。
河北滄州市早几年喊出了「建設中國第三座化工城」的口號,几年間一批高耗水的化工企業紛紛上馬,使這個本是華北最缺水的城市更加雪上加霜。滄州的地下水,如果以此速度超采的話,大約二十年就用完了。刑台市的生活用水早已頻頻告急,但全市卻先后建起了百多個高耗水的企業項目,這些項目的建設不僅沒有考慮水資源的供需狀況,水利部門甚至都不知道。
因為缺水,九九年河北超采地下水量四十四點五億吨,但這一年,河北光糧食減產三十五万吨,經濟作物五万吨,影響工業損失二百億人民幣。也因為缺水,河北有一千多個村,一百多万人脫貧后又重新掉入貧困線下。中國正在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的時候,卻又受到了缺水的威脅,實際上是使改善了的生活受到了威脅。
因為气候乾燥,省府石家庄市塵土飛揚,襯衫穿一天,領口都發黑了,炎夏來臨,石家庄成為中國四大火爐之后的又一大火爐,而且成為全國气溫最高的地區。王幼輝認為,解決河北水資源与經濟社會之間的落差,必須把握節流開源的原則,那就是一要節水,二要調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