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是誰?抓住高价收買《南方周末》的神秘的手
【大紀元2月25日訊】 最新出版的第890期《南方周末》頭版頭條是:《三位諾貝爾獎科學家指斥核酸營養品》。文中引述多位國內專家和三位國外諾貝爾獎科學家的觀點,指出“核酸基因營養品”純粹是誤導消費者。結果引發該報大量被人神秘收買的怪事。
“核酸基因營養品”是政治“新星”薄熙來執政大連時,大連出現的“拳頭”產品之一。
据南方网報道,22日上午,最新出版的第890期《南方周末》剛上報攤,大陸各地就相繼發生了報紙大量被人神秘收購的怪事,以致買不到報紙的讀者不斷打電話到編輯部“投訴”,各地發行代理商也反應強烈。為滿足讀者需要,報社決定當天在廣州、上海、西安、長春、濟南、海口等印點同時加印報紙。加印的20万份《南方周末》已于23日陸續送抵各地報攤。
究竟是何人對這篇文章如此鐘情,以致將本為公眾所有的報紙大量收歸己有?都市天地報記者根据有關線索對此進行了跟蹤采訪。
2月24日中午,記者無意間了解到,有人下午將在郵電大樓旁邊一報刊 亭一次性收購近3000份《南方周末》。下午3點,當記者來到該報刊亭時, 已有三捆《南方周末》堆放在攤點。記者以顧客的身份上前要求買一份, 攤主說:“上面有指示,本周的《南方周末》不讓賣了,下午還有3000份一到這儿就要全部拿走。”記者感到很蹊蹺,這個“上面”到底是誰?
4點鐘,一輛銀灰色面包車拉了5麻袋東西,卸在了該報亭門外,麻袋 的縫隙里露出的顯然是報紙。過了一會,一個穿茄克衫的高個男子來到了 報亭,開始和老板交談。記者裝做打電話,上前靠近了他們,听到了這么一段對話,報攤主說:“2400份報紙,一份1.4元錢,共3360元。”高個子 男子說:“今天沒拿那么多錢,你再給便宜點儿吧!”攤主又說:“《南 方周末》一份賣1.50元,我給你賣1.40已經夠便宜的了,要不然就算了。 ”高個子男子說:“您別急,咱們到里面去說。”說完,兩人一起進了報刊亭。
大約到了下午5:30分左右,一輛深綠色的微型貨運車停在了報刊亭外 的人行道上。從車上下來了兩個人,將報亭外的5麻袋報紙全部抬上車朝著雁灘方向開去。記者立即打的緊隨其后。這輛貨車最終開進了金雁花園, 在17號樓2單元前停了下來,將這几袋報紙搬進了101房間。
都市天地報記者以藥品批發商的身份敲開了101房間的門,那位在報亭和攤主商量 收購報紙的高個男子接待了記者。當記者詢問此處有沒有核酸營養品出售,該男子告訴記者:這儿是單位住宿的地方,有關批發核酸營養品的事儿去和專賣店商量。記者在此房間里看到了有兩張辦公桌和一台電腦,在牆壁上,記者看到了一張印有“珍奧核酸——讓你的細胞動起來”字樣的宣傳,圖片上38位諾貝爾獎科學家的頭像讓人肅然起敬。
距蘭州几千里以外的長沙也發生了類似的收購《南方周末》的事件,而且收購价居然高達3元一份。
附錄:《南方周末》文章
三位諾貝爾獎科學家指斥中國核酸營養品
編者按:在珍視生命、重視健康的名義下,從事一些并不嚴肅的研發和營銷活動,實質上是對生命和健康的漠視乃至傷害,所以我們要披露事實真相。我們并不怀疑營養保健品的存在和作用,但是我們呼吁嚴肅的科學精神,不僅厂商在掙錢之前應有令人信服的論証和試驗,而且消費者在掏錢之前應有理性的思考和判斷。至于那些為了一己一地而置公眾利益不顧的人員和做法,理當受到譴責。只有健康的頭腦、健康的市場、健康的管理、健康的文化才能保証健康的身体。此意并不僅僅針對核酸營養品。
作者:本報記者楊海/复旦大學遺傳所博士生朱鵬程
保健品的新概念
中國的保健品行業很頑強,雖然時有著名品牌折戟沉沙,然而“江山代有人才出”,總有“新概念”支撐著市面的繁榮。
帶動最新一輪繁榮的是“核酸基因營養品”。
它的代表性產品“珍奧核酸”,被衛生部下屬的中國保健學會視作“第三代保健食品領航產品”。
2000年,可以說是“核酸保健品”的元年。除了“珍奧核酸”在短短半年時間內席卷全國,開出上千家專賣點的巨大成功外;一苦心經營多年的品牌,如福建產的“正分子核酸”,也老樹新枝,占得一份春光。
天賜良机是“人類基因組計划”。2000年6月26日,歷時10年,耗資30億美元,由包括中國在內的6個國家、1000余位頂尖科學家參与的這項划時代工程完工,圍繞這一工程,全球媒体連續大半年空前密集的報道,使“基因”一詞深入人心。
諸多科學家闡述這一划時代工程的意義時,提供給公眾這樣一項共識:所有的疾病,直接間接都与基因受損有關。這樣,人類即能通過“修補”基因的辦法,治療人類的頑征、絕征。
但這僅是“遠景”,從基礎研究的成果,到轉化為新產品直接為人類服務,只是跨出了第一步,就像“阿波羅登月”,在事隔40年仍然未見其商業价值。但令人惊嘆的是,這种“遠景”很快在中國保健品行業見到了叮當作響的金子。
在記者收集到的宣傳材料中,“核酸保健品”使用這樣的三段論:“一切疾病都与基因受損有關”,“核酸是基因的載体,是支配生命的根本物質”,因此“補充核酸,即可增強基因自主修复能力”。
這一論式又暗合了中國人“吃什么補什么”的保健思路。
所有“核酸保健品”在衛生部獲准的“保健作用”僅為“免疫調節”,但市場占有率、利潤的誘惑,使實際宣傳遠遠超出了衛生部規定的22种保健功能,成了可以臨床使用的“万應靈丹”。在一份宣傳材料中說:“令學界十分精細的是:在糖尿病及并發征,肝臟疾病,高血脂征,腦血栓后遺征等新腦血管疾病,老年痴呆征,肢体震顫麻痹(帕金森氏病)、關節炎,白細胞減少整,神經系統疾病,性功能減退,肝腎受損等諸多方面,都有明顯的臨床效果。”
核酸在大連發跡
“核酸飄香”是大連某報一篇文章的題目。大連正是“核酸保健品”飄出第一縷香的地方。
1998年4月,大連珍奧核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大連開發區建成了它的一期工程,計划總投資2.5億元。据當時在媒体廣為刊發的新聞稿稱,其到2000年,年生產能力可超過60億元。同時其產品被列入“98年國家級火炬計划”,“确定為全國基因工程重大成果轉化項目”。記者在大連采訪時,了解到“珍奧核算”這种新產品的提取技術被說成“世界領先水平”,但令人惊异的是專利發明人吳文國只是大連醫科大學的德育副教授。
出于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大連市科委從立項到上馬均一路呵護,主管市領導經常到厂家巡視,現場辦公,大連在外省市的6次產品展銷會,“珍奧核算”具為重點推荐產品。同時,在大連媒体上,不乏將“核酸產品”為代表的生物產業打造成除足球外大連第二張“城市名片”的說法。
在短短兩年時間內,“珍奧”獲得了“全國第十二屆發明展覽金獎”,中國保健科技協會“向消費者推荐產品”,衛生部“2000年中老年保健國際學術論壇暨中國保健品國際博覽會唯一金獎”,遼宁省政府“醫藥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珍奧”的人士向記者承認,1998年到1999年,它仍處在蓄勢待發階段,到達2000年,借“人類基因組計划”的光,專賣點從年初的百來家,半年后即達千余家。
權威中央媒体報道達數十篇,地方媒体、專業媒体的報道和文字廣告不胜枚舉,有些報紙甚至辟出專號。這些報紙成捆堆放,向消費者贈送。
大連市老干部局還把推行“糖尿病基因新療法”納入了老干部大學的教育課程。
醫生、專家也卷入“核酸營養”的大合唱,沈陽醫學院某教授,對60例糖尿病患者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臨床治療,稱總有效率達76.47%。
同樣誕生于大連醫科大學的“生命核酸”,宣傳上也毫不輸与“珍奧”。它的發明人崔秀云教授被一篇報道譽為“站在世界核酸研究前列”的科學家。而她的研究成果借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載平”之口成了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發現。
而且,“生命核酸”的适用人群被擴大到所有人,“長生不老”的標簽被貼了上去。
為“珍奧”打造營銷策划書的是“2000年中國企業十大策划家”葉茂中。他的神來之筆,是把38位因研究核酸而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与“珍奧”鏈接。《葉茂中談策划》一書中說:“找到這個大創意令我們和珍奧人興奮不已,葉差點暈過去。”
3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被拉入了“珍奧”的營銷隊伍。
“核酸与米粉無异”
2001年1月,核酸“輿論場”被戳了一個小小的洞。
始作俑者是“新語絲電子文庫”网站的主人方舟子。此人擁有美國的生物學博士學位,現在著名的索爾克生物學研究院調控生物學實驗室進行博士后研究。
方舟子在其网站刊文稱:“核酸營養是個商業大騙局”。
1月13日,新華社駐倫敦記者王艷紅,根据方提供的線索進行采訪,其電訊《國際專家稱人体不需要額外補充核酸》,在國內轉發,對業界不啻致命一擊。
包括“珍奧”、“生命”在內的諸多保健品牌均聲稱世界衛生組織呼吁:成年人每天要補充外源核酸1至5克。而王采訪了世界衛生組織部門負責人克拉斯登,克氏強調:本組織從未說過人体需要額外補充核酸的話。
王文引述了美國聯邦食品和藥品管理局1999年的報告說:“核算缺乏征并不存在。”這對核酸保健品業界的流行歐美的說法,提供了一個反証。
接受下面來中國“人類基因組計划”項目負責人楊煥明認為“有人利用他的名義宣傳核酸食品的保健供銷”,于是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才時說:人体不需要補充外源核酸,直接服用核酸產品對改善健康并沒有幫助。
楊的一個比方很尖銳。楊稱:“所謂核酸食品在營養价值上和米粉沒有太大的差別。”
珍奧一盒478元,夕陽美精品裝則高達數千元,“与米粉無异”的說法當然令珍奧倍受打擊。
楊文一出,“核酸營養品”的市場營銷受到前所未有的阻力。2月初,全國的“珍奧”分銷商齊聚大連渤海明珠大酒店,据說規模達500余人。會議的主要目的,是“自我約束”、“檢點營銷過程中夸大宣傳問題”。會后,分銷商們在一份“自律協議”上簽了字。
“楊煥明是外行”
短短几天內,像業界人所預言的那樣,學界有人出馬迎戰楊煥明。
2月11日,“全國核酸類物質功能与應用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主辦者是設在華東理工大學的中國生物化學与分子生物學會工業生化專業委員會。据查,它是衛生部下屬學術机构。
該委員會副主任喬賓福作了長達1個多小時的發言。他語出惊人,指責楊煥明是“外行,不懂核酸”。又稱楊的觀點所依据的是傳統生化理論,但國內外最新的理論和科學實驗,都証明“核酸無需体外補充”的觀點是不完整的,錯誤的。
与會專家還介紹了國外產品開發的情況。諸如美國的研究開發重點是核酸類藥物方面,日本注重功能產品,歐洲主要應用于嬰儿食品、女性化妝品上。
中國保健科技學會副秘書長黃明達也參加了這次會議。2月15日,黃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上海會議”的主要目的是收集意見。2月14日,衛生部專門開了內部會議,最終結果是決定保持衛生部對核酸保健品產業政策的連續性。黃說衛生部委托他們在近期召開听証會,其背景是針對“某些產品夸大宣傳及某些專家混淆視听”。
听証會被定名為“全國核酸類物質健康產業發展听証會”。顧名思義,這次會議不是就“核酸外源補充是否有利健康”進行听証,而是針對已認定“有利健康”的核酸產品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諾貝爾獎科學家的答复
國內著名學者中,被“糊里糊涂”卷入營銷宣傳的除中科院研究員楊煥明外,還有一位重要的核酸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的李載平先生,他是國內最早開展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研究的科學家之一。
2000年1月5日,北京某報刊登了一篇題為“讓生命核酸造福人類”的文章,其中一句話將李載平院士扯了進去:“(生命核酸)成果一經公布,立即受到國內外專家的一致關注和高度評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基因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李載平教授評价說:“這是一項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發現。”
方舟子立即在网上批評李載平為“偽科學”抬轎子。李是位終日耽于基礎研究、懶問世事的老先生,此時好不狼狽。
李載平先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作為一個搞核酸研究數十年的學者,他根本不相信所謂“核酸營養學說”,現有科學文獻中,也沒有充分有說服力的依据說明核算有“營養价值”。
他為此專門發函到那家報社質問,至今仍在等待答复。
從事核酸及基因結构功能与表達研究歷40余年的中科院劉新垣院士對記者說:“核酸保健品宣傳全是騙人的,將它与基因治療扯在一起,瞎胡鬧。”“就是年紀大,需要一點,也完全可以從正常飲食中得到。”
劉院士說:在國外,“核酸補劑”的确有人搞,但市場很小,“現在中國搞了那么多項目,純粹浪費金錢。”用核酸原料搞抗癌藥,已有數十年,与核酸營養沒有關系。
复旦大學首席教授、國際遺傳學聯合會主席趙壽元亦稱:“核酸營養”純粹是誤導消費者。“中醫相信吃什么補什么,人們也就容易相信“吃基因補基因”。”“這是個天大笑話!”
記者通過同行輾轉采訪到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意見。加州立功大學院院長戴維.巴爾的摩(1975年諾貝爾醫學獎)說:“据我所知,沒有証据表明核酸是一种營養物或有益健康。在我看來它不可能有任何益處。”
斯坦福醫學院的保羅.伯格(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對核酸產品的營養价值的評价是“絕對沒有”和“沒有任何特殊的營養价值”。
1978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維爾納.阿爾伯說:他的研究与“核酸營養”無關。但“据我所知,我們過健康的生活并不需要額外的核酸”。
這三位諾被而獎獲得者都表示中國厂商將他們的肖像用于“核酸營養”的宣傳未征得他們的同意。
但崔秀云對自己的“生命核酸”仍深信不疑,“科學史上起初不被承認,后來成為主流、被奉為經典的先例很多。”
“核酸專家”們不乏核酸營養品在國外風行的“証据”,但記者通過邁阿密大學的生物學助理教授孫玉波查尋,孫對此從未听聞。在邁阿密主流商店難覓蹤影,孫只在華人社區發現了它,產品是從中國進口的“核酸營養品”。
戴維-巴爾的摩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院長,當代最有影響的生物學家之一,他在37歲時就与另兩位科學家一起分享了1975年諾貝爾醫學獎,獲獎原因是在腫瘤病毒与細胞遺傳物質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這一成果大大增進了人類對逆轉錄□病毒(例如艾滋病毒)的了解。除在科研方面成果卓著外,他對美國的一些科技政策也很有影響力,例如重組DNA及艾滋病的研究政策。
保羅-伯格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教授,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三位得主之一,獲獎原因是他在核酸生物化學方面的基礎研究,特別是重組DNA方面的研究。他被譽為“重組DNA技術之父”、遺傳工的奠基人。
維爾納-阿爾伯
瑞士巴塞爾大學教授,1978年三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之一,獲獎原因是對DNA限制□的發現和應用。限制□被稱為“分子剪刀”,能夠在特定部位切斷DNA分子的核□酸序列,把DNA分成便于鑒別的片斷,從而使基因研究成為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