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馬旋風」打開台港悶局
【大紀元2月13日電】信報2月12日社論:在政壇有「帥哥」稱號的台北市長馬英九率領一個市政代表團在港訪問,昨天應邀發表專題演講,題目是「台北愿景台港交流」,內容都是以市政建設、社會民生為主,實務得可以。但「現場所見」,多名局長級官員、立法會議員、商界領袖、政壇元老等等紛紛到場參加,以他們的分量,對於台北市政建設、城市實務工作的交流,應該不會感到太大興趣,很明顯,他們「撥冗」參加,除了是想一睹小馬哥的風采之外,也希望見識一下在人社會經民主選舉產生的市長,其器度和識見到底在哪一個水平。
圖為馬英九11日參觀香港老人院/美聯社。
馬英九并沒有令嘉賓失望,他的四十五分鐘演講一气呵成,風趣、幽默,雖然不是談兩岸三地的統一、三通等大問題,但談實事之中卻不乏人情味,具体問題之中夾雜著管理一個現代都市的理念,就是處處以民為本,利民為先,一种誠惶誠恐的公仆心態.這些以往多在西方媒体上出現的「政客式表演」,現在終於由一位在中國人社會經民選產生的市長重演l次,但小馬哥演得真誠、演得落力,觀眾除了報以熱烈掌聲外,也許對於民主選舉多了几分信心,減了几分疑慮.
十多年來香港工商界和政壇建制人物一直擔心「民主毀港」,擔心民主政制會帶來社會動蕩,會選出激進的或嘩眾取寵的政客,故此千方百計拖慢民主進程。他們的擔心并非全無道理.但台灣又如何?馬英九可說是成功的「人辨」–繞過了民主選舉的考驗、硬闖過大規模的選戰;學歷完整,外型討好,有親和力;更令香港人深思的是,台灣也是一個中國人社會,台港兩地的政經環境雖截然不同,但畢竟同根而生。台灣的民主進程成功,對中國人社會的确有划時代意義,有令人振奮的啟發,而昨天站在講台上的小馬哥,就是中國民主成功的其中一個樣板。相信昨天大部分到場的嘉賓并不是對台北市政感興趣,而是對這位民選市長有好奇心。馬英九的演講內容并不重要,重要者是他的「表演」,為香港的民主恐懼感排除了一些阻力,增添了一些希望,令人信服民主選舉也可以選出像樣的、能辦事的人物.
對於兩岸三地的支流一向抱積极態度,但礙於政治現實,不論大陸、台灣或台港之間的交流都以經貿為主軸,多談實務,少涉政治。至於政治性質的會談,例如海協、海基會的會議,則經常糾纏於空洞的政治語言之爭,往往為了一些抽象的政治符號而僵持不下,不但令溝通會面的效用大打折扣,而且不合現代社會的效率和開放原則。例如上一次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訪問大陸時,与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見面的大廳名稱、看戲時的劇目等,都經過刻意安排.是痕跡甚深的「寓意之作」,有強烈的「國共會談」遺風,但卻与現代社會格格不入,尤其香港和台灣的年輕一代,對這种明明有寓意但又故弄玄虛的手法,頗不耐煩。
無可否認,在自由、居主和法治三大現代政治主流中,兩岸三地的差异相當大,而且在很長時間都不容易接近,但透過公開的交流、對話,鴻溝總可以接近一些,分歧總可以有公開討論的机會。台港關系在回歸後很長一段時間陷入低潮,前任台灣駐港代表鄭安國因「兩國論」中箭下馬後,特區政府諸多顧慮,深怕冒犯中央,但這次以城市交流為名的對話,卻因馬英九的政治魅力打破了悶局,帶來了新風。事實上,現代化的城市,一定要有現代化社會的价值為基礎,馬英九昨天介紹台北市特別撥專款照顧外勞(主要是印尼和菲律賓債工),令他們在台北工作得愉快,這种平等和關怀的外勞政策,必須要有現代化觀念才能夠得到重視、得到民眾接納支持;真正的現代化城市,不光是高樓大廈和高架橋,還有貫串其中的一种現代化精神.
小馬哥雖然不談政治,但台港關系突然回复一點生气,卻完全拜他的政治魅力所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