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用我的音樂調動你的激情

人氣 2
標籤:

都市里有這么一群小伙儿,他們可以通過机器把數首歌曲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并且還能制造出迪廳里的熱鬧气氛,調動起大家的跳舞激情。人們管他們叫DJ。

  這群小伙儿有著一套屬于自己的人生觀:忘記煩惱,追求快樂。在他們身上永遠体現的是一种高度興奮的、忘我的激情。平時他們与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有著各自的生活方式。但當音樂響起時,他們就會馬上融入音樂的氛圍中去,不經意地隨著鼓點而發出心靈的顫音。他們會覺得只有這時才真正找回了自我。

  這群小伙儿的生物鐘大多与正常白班的人相反,白天睡覺,夜間工作。他們通常活躍在迪廳、酒吧,因為他們的上班時間是在22點以后。也許,只有這些地方才能讓他們盡情地展露自己的才華。

  黎明前的夜總是黑的,在此之后則是光輝燦爛的明天。郭人銘

  嗡嗡:33歲北京人

  “絲絨”俱樂部DJ兼老板

  嗡嗡看上去比他的實際年齡要年輕得多。總覺得在他的冷靜中有一种堅持、一种對于生活的感悟和沉思,這點与他名字的熱鬧截然相反。

  做了很多年DJ,嗡嗡覺得談不上什么付出和得到:“做DJ和別人沒有什么不一樣,它只是一种職業、一种謀生的手段,只要是人就得活著,就得生活。”

  生活中身兼俱樂部DJ和老板二職的嗡嗡有著更多的煩惱和無奈:“播放一段音樂是DJ唯一能做主的事情,但在迪廳里上班,你連這個都沒法做主,你要听顧客的,你要听老板的;在俱樂部里也一樣,完全不考慮收入的問題也是不可能的,花錢你就要掙錢,不掙錢你還要維持,但維持還是要花錢,所以當有顧客要點歌的時候我們還會放。”

  每天晚上嗡嗡都會到俱樂部里來放音樂,同時還要經營好自己的生意。白天睡醒后,嗡嗡喜歡听听音樂,看各种各樣的書。他說,做藝術的要有做藝術的感覺,應該要不斷地充實。

  嗡嗡在談話中始終在重复著一點:不論是做DJ,還是從事其他職業,關鍵是要懂得自省,學會自省。不時回過頭來反省一下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論錯与對,好与坏,痛苦還是無奈,都要從中找到自己今后的方向。

  黃烽:29歲北京人

  “紐約音樂廚房”DJ

  北京中文華納文化有限公司海外推廣部經理

  米黃色襯衫,藍色褲子,簡洁而又頗有品位的穿著使黃烽看起來更像一個商人。北外英語系畢業的他1992年走上了DJ之路,一走便是8年,和他同一時間出道的DJ已所剩無几。

  作為最早一批從事此种行業人士,黃烽認為做DJ應該有年輕的心態,而一個標准DJ的生活應該是平時多听,多搜集唱片,做一些編排工作,現場依据人們的不同需要,盡量使他們得到滿足。標准DJ們時常會等待靈感,在開始放音樂的時候可能是出于一种職業的習慣,這种引導和等待狀態會持續1到2個小時,而此后在身体和心情都允許的情況下,DJ將引領觀眾進入一种興奮的狀態。

  有得到就有付出。黃烽說,做DJ是自己的興趣,做了想做的事情,收藏了不少的唱片,丰富了自己的頭腦,這就是最大的收獲。然而自己也為此失去了常人的生活。

  WILL:24歲英國人

  “絲絨”俱樂部DJ

  WILL的普通話說得不太流利,但足可以表達他對DJ的看法。音樂和學習中文是他的兩大愛好,1997年WILL來中國,在人大學習中文,去年因為參与喜力節拍音樂節的組織工作再次來到了北京。做DJ是自己的愛好和興趣,WILL覺得自己站在DJ台上時無比開心:“每個人的音樂風格不同,感覺也不一樣,做DJ也是一种音樂創作。”

  “我的音樂沒有那么直接,喜歡‘兜圈子’”。WILL怕人听不明白,一邊說著一邊不住地用手演示。

  談起中國的DJ,WILL說:“他們都很棒,在技術和能力上都很不錯。但是他們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買不到好的音樂唱片,許多的唱片都要托人從國外帶回來,DJ們受到很大的限制。”

  WILL平時不去迪廳,只喜歡去俱樂部。對于中國DJ行業的發展,WILL略微想了一下,用了意味深長的2個字:難說!

  楊兵:25歲北京人

  現“絲絨”俱樂部DJ

  (1995年起開始DJ生涯,先后在北京太陽陽、大倉庫、天津MYDISCO,鄭州滾石等迪廳做DJ)

  19歲開始做DJ的楊兵,6年的DJ生活中有著無數的樂趣和体驗。談起DJ生涯中最激動人心的一幕,他至今還興致勃勃:“那是在東北鞍山的時候,當地最大的一個DISCO廣場在圣誕節那天開業。DISCO大得出奇,能裝1万人,是游泳場改的,底下是水,水上面是層玻璃,人在上面跳舞。當時放的是那种比較流行的音樂,“一起拍拍手、一起跺跺腳”之類的。我從DJ台根本看不到人臉,全都是人舉著手,我一伸手1万多人都舉手;他們跺腳的時候,我看到中間的地板都直往下陷的,那場面是我永遠都不能忘掉的。”

  最早喜歡搖滾樂的楊兵在中學時就開始組建自己的樂隊,收集了許多的唱片,后來發現自己在介紹音樂方面能力特別強,也慢慢覺得播音樂更合适自己的性格。就這樣開始做DJ。當時還沒有什么人做這一行。“那時候我白天睡覺,晚上工作,挺無聊的,覺得做這份工作很掙錢。有時放音樂時也不得不听老板的話:几點鐘你應該放什么,几點鐘你的气氛應該到哪里。”

  用楊兵自己的話說,“前几年DJ就是我的工作,生活的全部。”而現在俱樂部每周只上一次班的楊兵,DJ只是他生活的一個方面。“前一陣子做了一個有關宣傳愛滋病的演出,現在想去西北去看一看,從長江源頭一直走到上海,做一些環保的活動。”

  由迪廳DJ到現在選擇到俱樂部里做DJ,楊兵覺得:“俱樂部更有自己的風格。其實放音樂的時候就是說話,把你心里話說出來。迪廳放的是一种大眾化的音樂,很可能千篇一律是觀眾喜歡的、時下流行的音樂,受老板的限制,沒有机會表現自己的音樂。而在俱樂部中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編排曲目,展現自己的音樂。來到這里的人也是一些喜歡個性音樂的人,所以俱樂部是個性化的。”

  做了這么多年DJ,楊兵一直都在嘗試。他說:“我現在的音樂追求一种平的發展,每一首曲都保持一個很高的位置,2個小時一直保持著熱情,不像以前迂回式的。”

  買唱片是楊兵的主要開銷,一般都是通過朋友在國外買的,加上郵費,一張唱片要130元錢。生活中,楊兵的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會用來听唱片。“每一种情緒都很熟悉,現場時我看整場的气氛,選擇音樂,我注意那些在舞池里跳舞的人,更加關注那些坐著的人,希望他們起來跳舞。”

  楊兵說,DJ不是一個年輕的職業,在國外可以做到很大的年齡,像我們這种現場的DJ,就是到50歲你還有熱情那么你還可以做。關鍵是一個心態的問題。

  小資料:  

  什么是DJ?

  DJ全稱Discojockey,可以理解成DISCO舞廳的司儀或唱片騎士。

  早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已經有DISCO存在,不過那時候沒有現在這么瘋狂、這么HIGH,充其量只不過是一些節奏強勁一些的音樂,DJ那時候只是在幕后的節目主持,就好像現在廣播的主持一樣。

  1972年“CherryLips”樂隊的一首“Play the Funky Muisc”才能算是DISCO的真正起源。這种音樂風格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馬上受到廣大青年朋友的青睞,后來被命名為“Funky”,一直到現在還深受人們的喜愛。而“DJ”則從幕后轉到了半幕后,參与了一些演唱、音樂制作和演唱會的主持等幕前工作,還不能稱為專業的“DJ”。

  “DJ”在1981年便正式從幕后轉到前台,負責在各种音樂中挑選出适合的音樂放給客人們听。

  在80年代初,DJ們還不會充分發揮唱机的优點,只是机械地操作。到了80年代末期,不知誰發明了一种叫做scratching records(“搓碟”,即經常見到DJ不斷地搓唱盤,配合節拍發出吱吱吱的聲音)的玩法,把DISCO推向了第一個高潮。之后,DISCO在卡拉OK出現的強力衝撞之下消沉了數年,在1995、1996年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再次席卷世界,它又回來了。(載自:生活時報 )


    相關文章
    

  • 千余网友捐款救少女 (2/12/2001)    
  • 林憶蓮:低調,但抓得住潮流 (2/6/2001)    
  • 何炅:我不贊成頻繁跳槽 (2/5/2001)
  • 相關新聞
    何炅:我不贊成頻繁跳槽
    林憶蓮:低調,但抓得住潮流
    千餘網友捐款救少女
    《無限可能:假如》釋預告 配音員眾星雲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